要重视企业家及“天才”的作用
--《国富论》学习手记之一
大学的时候,自然是学过《国富论》的。“学过”之说,无非是在外国经济学说史上看过一些简单介绍,或者听老师讲过一些。如今,20年过去了,尽管自己从事的是企业宣传的研究的工作,基本上已经还给老师了。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各种经济学说,比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研读马克思的《资本论》,而我们开始研读《国富论》--据说温家宝总理就经常读这本书,而且还经常引用其观点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既是研读,就不能只是听别人的简介了,而是要读原著--不管读不读得懂,起码要有这样的态度。
无论哪个版本,在介绍这本书的时候,都会说其原名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被简称为《国富论》。我不清楚的是,是被中国人简称为此,还是被外国人简称为此。既是研究国民财富,何不简称为《民富论》?这样应该更恰当些,要不然顾名思义会有研究国家财富的歧义;无论哪个版本,在介绍作者亚当·斯密的时候,都会说他是“自由经济的守护神”,说他强调要坚持自由经济、取消政府的不适当干预,他认为让经济生活按天然秩序进行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但统观他创的整个古典经济学说,它又以研究国家的经济总量为着眼点,关心的是国家的经济问题。他总是谆谆教诲人们说,“国家大事比个人重要”。
任何一门经济学都是从价值论开始研究的,而且都是强调劳动在其中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亚当·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对它们的直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开篇之作直接就是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的价值论中,强调直接劳动的作用。比如说人们去打猎、采摘或做工,只说是猎人、农民和工人在多长时间里捕获多少猎物、采摘了多少果子或挖了多少斤煤,而社会大多数人的单位时间工作量就是这种商品的价值。在强调直接劳动创造价值的同时,马克思也强调了间接劳动和其它资本的作用,比如资本家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资本的作用及地租等。其实,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是一种矛盾的统一体,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马克思的学说中,是将其完全对立起来。这种对立,不仅是哲学意义上的对立,而是经济利益乃至情感和生命上的完全对立,渐渐发展成了阶级斗争学说。这一学说,在和平时期,造成了很严重的恶果。
而在亚当·斯密的学说中,我们一开始便看到了劳动分工,而分配是完全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正因为有了分工,于是任何一种商品--在现代社会,一切生活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交换。换言之,所有的人都是商人,社会也成了商品社会--的生产都是由直接劳动和简单劳动组成的一种复杂劳动,其价值乃至价格便由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和地租组成,而且这里的劳动工资既包括工人和农民和直接劳动工资,也包括资本家--即现在的企业家--的组织和管理的劳动工资。在这一模式中,工人和农民的直接劳动工资只在商品价格中占有极少的一部分,而资本家(企业家)则占有绝大部分:资本是他们提供的,地租是他们提供的,生产是他们组织和管理的,而且他还要承担市场中的所有风险。
亚当·斯密说,“极少数人兼有劳动者和雇主的双重身份,这种情况极为罕见。也许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人对劳动工资的理解就是:劳动在为他人劳动时所获得的收入”--而没有雇主自己的工资。
资本家(企业家)在现代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关于工资和利润问题,亚当·斯密认为,只有处在自由社会(人们可以根据利益诉求自由选择职业)里,各行各业中的工资和利润才会大体均等。这正是他竭力维护自由经济的原因之一。他认为,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各种职业本身性质的不同,二是各国没有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政府在一些行业的控制与垄断等等。用他的观点来解释当前中国社会的贫富差异是非常清晰的,由于外资企业、大型国企的绝对垄断地位,由于政府的与民争利的各种政策,使得一些行业和企业的收入远远高于社会的平均收入。而且,科技越发达,政府越垄断,差距越悬殊。这是一种什么循环?其后果是什么?值得深思。
在《国富论》的学习中,除了亚当·斯密之外,自然要接触其他的经济学家,比如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等人。我的学习体会是,他们简直就是天才!亚当·斯密出生之前父亲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终生未娶。他考入著名的牛津大学,36岁时出版《道德情操论》,被誉为“第一流的学者”。1767年之后,回到家乡,闭门谢客,潜心著述,1773年出版《国富论》,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大卫·休谟,11岁时就进入爱丁堡大学,21岁时就撰写了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人性论》;大卫·李嘉图是个犹太人,父亲是证券交易所经纪人。他12岁入商业学校学习,14岁从事证券交易,25岁进即拥有200万英镑财产;约翰·穆勒更是被认为有史以来智商最高者之一,他没有上过学,全部青少年时期的教育都是由父亲一人“包办”。他3岁开始学习希腊文,7岁时读过许多希腊名著,10岁时写成了罗马法史。11岁时他父亲撰写《英属印度史》时,他担任校对工作。12岁时,能阅读亚里斯多德的名著《工具论》,14岁时已经精通希腊文、拉丁文、数学和文学......
我们强调人的后天教育,不主张天才论。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天才,更要珍惜天才。试想,如果没有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等这些天才,世界经济学会是什么样子?
经济学家是天才,企业家更是天才。我们不是妄自菲薄,但也必须正视东方文化理性思维不足的现实。比如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企业家创业当中,因为仅仅是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出发--这是最感性的,似乎人人都可以创业,人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确实有不少人成功了,但更多的企业夭折了!为什么,就是因为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和规模,必然要“脱离”日常生活,必然需要更多的理性与抽象思维。而这,正是我们东方文化的弱项了。至于当今的IT创业、资本市场“创富”,则更不是普通人能做的了,也只是“海龟”们的强项了。必须指出,我们的企业家天才比西方人少得多。但由于文化更由于制度和体制,我们埋没的企业家天才又远远多得多!
转载文章须注明出处或经过授权,否则追责!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企业家档案
CopyRight AllRight Serviced. 京ICP备14047763号-1
北京国力基柱企业文化交流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