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人吃饱饭的第一人
——写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6周年之际
再过几天,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下简称:三中全会)召开46周年的日子。抚今追昔,认真思考改革开放近45年来、新中国75年来、近代史184年来甚至中华5000年来,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这对于正确认识历史,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和企业家,对于动员全国人民“再雄起”“再创业”共度难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邓小平是让老百姓吃饱饭的第一人
民以食为天。但是,翻看史书,数千年来,与饥饿相关甚至饿死人的记载不可胜数。《诗经·大雅》哀叹:“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无以卒岁。”多少朝代,百姓被迫易子而食,人吃人。北宋靖康之乱,江淮集市上,公开叫卖人肉,价格比猪肉便宜,一个壮年男子的尸体价格不如一斗米贵。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淮河水灾,百姓“同类相食,饿殍满沟壑,白骨枕籍原野”。电影《一九四二》是目前唯一最直白地描述中华民族深重灾难的影片。当时河南一场大旱灾,有超过300万人饿死。
有史料统计自清末以来短短150年间几次大灾荒中饿死的人数: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丁戊奇荒,1000万,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40;1920-1921年华北四省大饥荒,约1000万;1928-1930年北方八省大饥荒,约1300万;1946-1947年南方大饥荒,1750万。75年来,饥荒也不少。《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下称《党史》)第二卷在叙述到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时说:“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极度缺乏……据正式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突出的如河南信阳地区,有9个县死亡率超过十分之一。”
饿死是悲惨的,饥肠辘辘忍饥挨饿的滋味也是极其难受的。在“大师远去再无大师”的《南渡北归》一书中曾有这样的记述:“此时(注: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大陆经济陷入困境,物资日益匮乏……成千上万的人活活饿死,各机关、厂矿、企业、学校的工作人员实行配给制,粮油定额不一,但都难以吃饱。”(见第三部《离别》P546)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挨饿成了全国人民的生活“常态”。邓小平同志也说:“我们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止1978年,工人的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邓小平文选》,下简称《邓选》,第三卷P10)
50、60、70甚至部分80后,应该都多多少少尝过挨饿的滋味。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长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和各类自然灾害频发,一方面就是专制制度对生产力的严重束缚,后一点甚至更为致命。正如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所说的“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上述《党史》更是明确指出,“这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斗争的严重后果,其沉痛的教训应该认真总结和记取。”
正当许多人(包括当时的许多领导)对此无视或者无法时候,邓小平勇敢而智慧地站了出来。1978年12月18-22日,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农村,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进行国际粮食贸易。如此,从80年代开始,中国人才渐渐地吃饱穿暖,1993年粮票才彻底地退出历史。也就是说,5000年了,国人吃饱饭才30年!
农民完全地自主生产和经营,收获之后交够国家和集体的,留下的就是自己的,富余农产品可以到集市上自由交易。在当时的自然环境、农具、种子、水利等各项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也只是放开了农民的手脚激发了农民的热情和积极性,粮食、蔬菜及各类副食产量就极大提升。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邓选》第二卷P315)到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8000亿斤。当时全国10.44亿人,人均口粮达800斤,首次达到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再后来,在邓小平领导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土地承包30年不变及科学流转实行公司集约化经营、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水稻杂交各类种子改良、推广使用化肥农机肥生物肥、大力兴修水利或旱地作业、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农副产品加工、取消公粮和农业税、加入WTO发展国际粮食贸易等等,粮食产量才大幅提高,蔬菜和副食品供应才逐渐丰盛,我们才有更丰富的美味佳肴。
1982年5月6日,在谈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时邓小平指出:“重视农业发展。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邓选》第二卷P406)
翻身不忘毛主席,吃饱不忘邓小平。请牢记:邓小平是让中国人吃饱饭的第一人!
二、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
(中共中央党校矗立的邓小平同志手书的“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的,本身就是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基本逻辑和规律。遵循了它,社会就顺利发展。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对于实事求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概念,更因提倡者不同对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河间献王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其本意原指根据实证,求索真知。清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指出:“本朝学者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也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实实在在办事。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是这一理念的重要实践者,他强调“有耻”在于“行”和经世致用,就是主张通过调查研究而作出结论,并且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准确提出这一概念。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一起,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活。但是,我们曾经的一些做法与此是相违背的,也是造成严重恶果的,“文革”就是其最集中的体现。邓小平同志曾“三落三起”,也是“文革”的受害者。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邓小平同志少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留影)
1920年10月,16岁的他远渡重洋抵达法国,先后进入诺曼底区巴耶男子中学学习,到克鲁梭市施奈德钢铁总厂当轧钢工,到香布朗工厂和哈金森橡胶厂做工,到著名的雷诺汽车厂做钳工。1926年1月17日,他来到苏联,到莫斯科东方大学、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邓小平青少年的人生经历,使他具备了国际视野。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他成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的一员。但是,1933年2月的“苏区”时期,他因拥护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被斗争、撤职、下放和下狱,直到6月才上调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文革”时的1969年10月-1973年2月,邓小平全家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这是邓小平一生中感到最痛苦的时期,直到1973年他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得以恢复;1975年11月的“批邓,反击右倾反案风”,邓小平再次被打倒,直到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前夕才获得第三次解放。被打倒的滋味是很难受的:他是被“驱逐”出中南海和北京的,在江西是被监视劳动的。他和妻子都被降薪,还要照顾1968年8月在北大物理系学习时因不堪虐待与凌辱跳楼致残的儿子邓朴方和年迈的岳母,一家人的生活很拮据。小女儿毛毛在陕北插队,小儿子飞飞在山西插队,一家人也是不得团圆……
(邓小平在江西新建县拖拉机厂劳动车间)
但也正是在此时,邓小平密切联系群众“接地气”,冷静地劳动和学习,深刻思考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败得失和未来道路。1986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文化大革命’中我被打倒两次……使我有机会冷静地总结经验……我们才有可能提出现行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提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正是因为有实事求是的“底气”,邓小平将几十年的工作实践与他深入的思考,并结合第二代领导集体其他同志的智慧,凝结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邓小平理论仍然是我们今天的指导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指出,“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也就是说,邓小平理论仍然是我们的指导思想。
但是,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混乱的思潮。一些“极左”的理论家和所谓的网红大V——这些人正是邓小平当年倡导恢复高考制度和后来邓小平理论培养的最大获益者——为了“应景”,却极力诋毁邓小平的历史地位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他们硬是要用今天的某些“理念”来“套用”和“修正”历史事实,削足适履,指鹿为马,祸国殃民!对此,必须保持理性的头脑,对一些糊涂和错误的认识必须予以澄清。
(邓小平“南巡”)
(一)要坚持邓小平“初级阶段理论”。我们现在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仍然很穷很落后,我们没有“遥遥领先”更没有“清场式”,我们一点也不“厉害”或者没必要“厉害”。仍以口粮为例,12月13日《新闻联播》报道: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70650万吨,也就是14130亿斤(首次突破1.4万亿斤)。同期,人口数量14.097亿人,人均1000斤。你可知道美国人均口粮有多少?1737公斤即3474斤,这还是2021年的数据。也就是说,即使今天,国人的口粮也不到美国的1/3。
(二)我们仍然要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鼓励和保护企业家干事创业,鼓励全民发家致富,恭喜发财!要让市场和资本(而不是权力)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要为资本和资本家(企业家)“正名”!资本是经济的是中性的,资本家即企业家也是经济的和中性的。今天的实践表明,像美国埃隆·马斯克这样的地地道道的资本家,甚至要比某些企业家更人道更厚道更仁爱。要爱护我们的企业家,要“严格遵循法不溯及既往、罪刑法定、在新旧法之间从旧兼从轻等原则,以发展眼光客观看待和依法妥善处理改革开放以来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对已过追诉时效的,不再追究。罪与非罪不清的,实行疑罪从无。但是,最近出现的所谓“倒查30年”“远洋捕捞”等现象,显然是违反这些精神的。历史已经表明,市场经济最大的受益者是“穷人”。“有恒产者有恒心”,只有当资本家即企业家和资本真正地发挥其作用,经济和社会才会顺利和持久地发展。
(三)仍然要坚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知道一些“专家”是怎样得到的数据,说我国贫富悬殊,“2%的人掌握了82的财富”。更有人将这种状况归咎于邓小平理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的“富人”中,有多少是资本家即企业家,又有多少是权力拥有者即贪官污吏?当我们天天看到有官员(包括国有企业家)贪污几千万元或者几千亿元的时候,民企有几人?我们也确实看到有些民营企业家“身价”达数十或上千亿元,但这可是他全部的生产资料的总和呀,甚至在股市上还有很多“虚浮”的成分——生产资料是他们用于生产经营和养活职工的。近年来有太多的企业倒闭,有太多的人失业、生活困顿甚至自杀等极端的事例足以反证,如果没有资本家即企业家的“剥削”,社会大众是活不下去的!至于企业家收入会高些生活条件会好些,中央也早已明确要“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民营经济的重大贡献和重要作用,正确看待民营经济人士通过合法合规经营获得的财富”,要“增强企业家的荣誉感和社会价值感”,“规范政治安排,完善相关综合评价体系,稳妥做好推荐优秀民营经济人士作为各级人大代表候选人、政协委员人选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更不是同等富裕。多年来,企业家响应党和政府号召,通过“万企帮万村”等活动,广泛参与各项光彩和慈善事业,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但是要明白,所谓“带动”,不是单纯地扶持,更不是慈善。“带动”最主要的就是精神激励和方法示范:看到别人富裕了,自己也跃跃欲试。但绝不“羡慕忌妒恨”,更不“仇富”;到别人企业打工两年,掌握一门或几门技术,学习了一些管理方法,于是就“另立门户”办企业当老板和企业家。那些仍然幻想通过“剥夺剥夺者”、“赎买”甚至“平分”别人的财富,不是致富而是抢劫,不是“带动”而是“教唆”,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贫穷!75年来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已经足以证明。
(四)邓小平同志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选》第三卷P78页)“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选》第三卷P373)所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要“棋高一筹”不当“臭棋篓子”,就必须向高手学习。要想致富,就必须要与富人做生意要挣富人的钱,就要融入世界遵守规则。2018年我国全年贸易顺差3518亿美元,其中3233亿美元是对美顺差,两个数据简单相除,也就是说对美顺差占了92%。所以邓小平说,“回头看看几十年,凡是与美国搞好关系的国家都富了。”“中美关系最终要好起来才行。”而当下,一些人一味“排外”,一味“别让xxx跑了”,把许多港商台商和外企“吓”跑了,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
(五)包容。邓小平曾说过,“我们不怕骂,共产党是骂不倒的。”(《邓选》第三卷P75)“大家能够积极地开展批评,包括对中央工作的批评,把意见摆到桌面上。”(《邓选》第二卷P140-141)要废除“家长制”“一言堂”和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如果要搞“家长制”“一言堂”,那就是思想僵化。邓小平同志讲,“思想一僵化,随风倒的现象就多了起来。不讲党性,不讲原则,说话办事看来头,看风向”(《邓选》第二卷P142),这样就会闹“派性”搞“站队”,就会增加党内“斗争”。在当前情况下,包容最主要的就是要给人民群众以独立思考的思想和言论自由,既要让他们奇思妙想,又要让他们“胡思乱想”,二者结合,就是尊重群众的首创、原创和创新精神;要鼓励老百姓发家致富,要让国内企业家和富人愿意留下来,将财富留在国内。同时,要让世界的有钱人愿意来中国留学、工作、创业和生活,我们要成为世界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六)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邓选》第二卷,P231)“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邓选》第三卷,P63)。现在我们面临各种问题,国外的各种打压和“卡脖子”、祖国统一问题,更有国内的“躺平”“内卷”和消费水平降级、社会的不满情绪等,说到底,就是我们的发展质量问题,就是我们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问题。如果我们坚持遵循了邓小平理论,不折腾——已经证明过去对的,我们要坚持;“有错必究。凡是过去搞错了的东西,统统应该改正”,尤其是不要反复重犯过去的错误——这些问题或许早就迎刃而解了。
邓小平同志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毛泽东思想培养了我们整整一代人。”(《邓选》第二卷,P148)同样的,没有邓小平,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也丝毫不是什么夸张。邓小平理论培养了我们整整一代人。总之,邓小平同志是让中国人吃饱饭的第一人,他的个人功绩和邓小平理论的光辉将深深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头和世界历史之中!
转载文章须注明出处或经过授权,否则追责!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企业家档案
CopyRight AllRight Serviced. 京ICP备14047763号-1
北京国力基柱企业文化交流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