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2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具体落实工作。10月8日,国庆节后一上班,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就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主任郑栅洁及副主任刘苏社、赵辰昕、李春临、郑备出席,详细介绍“系统落实中央一揽子增量政策,扎实推动经济向好结构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好转”的相关情况。
一揽子增量政策,所谓一揽子,就是全面、系统、协调和系列;所谓增量,就是利好政策不断增加,或对原有政策的利好调整。笔者感觉,可以用“一二三四五”深入浅出地予以理解。“一”即“一揽子”。“二”即“两新”和“两重”(“两新”指重大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两重”指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三”即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支持实体经济和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更加注重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四”即四个“坚持”(一是坚持目标导向,锚定全年目标任务不放松。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经营主体和社会关切,帮助企业度难关。三是坚持系统施策,统筹财政、金融、消费、投资、房地产、股市、就业、民生等各领域政策。四是坚持长短结合,统筹做好今明两年政策的衔接)。“五”即五个“方面”或“针对”(一是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二是惠民生、促消费。三是加大助企帮扶力度,切实优化营商环境。四是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五是努力提振资本市场)。
对于民营企业(家)而言,具体有哪些商机呢?笔者试着作一番梳理:
一、瞄准国家投资,积极参与国家“两重”建设和“两新”实践。
现在和今后,国家投资力度很大,主要集中在“两重”和“两新”。7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两重”,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两新”。国家发展改革委搭建的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中,项目累计达到7292个,总投资额6.68万亿元。截至8月20日,已完成民间投资项目1359个,涉及总投资1.95万亿元。另外,国家还组织筛选形成第一批189个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涉及总投资1410亿元。
这些,是国企的良机,也是民企的商机。当下,民企投资不足,尚有巨大空间。2023年,民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0.4%,而今年上半年仅升至0.1%。截至今年前8个月,民营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占比为51%,而前几年为58%。近来国家向民间资本推介1635个重大项目,目前民间资本仅参与441个,占全部项目的26%。总投资3448亿元,占比很少。
再说“两新”。设备更新规模巨大,郑主任表示,2023 年,全国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约4.9 万亿元,仅占总额的 45%左右,而广义的"大规模设备更新"概念已延伸至基建、建筑业,有望成为固定资产投资超预期发力的撬杆。今年一季度,国内设备工器具购置规模累计增长17.6%,较2023 年末加快11个百分点。制造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加速推动制造业投资结构向"绿色"、"高端"转化。每个企业的设备都有更新的需求,同时也是别的企业设备更新的上下游,当然更是高科技企业的“用武之地”。
消费品“以旧换新”,近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家电以旧换新实施办法》《汽车以旧换新实施办法》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效果显著。今年前8个月,全国报废汽车回收同比增长42.4%;前7个月,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3%。国庆假期更是火爆。商务部数据显示,前三天,全国有104.55万名消费者购买“以旧换新”8大类家电产品154.61万台,销售额达到73.57亿元。
民营企业绝大多数集中在轻工业和消费品领域,国家这一政策当然对其是极大的利好。
(国务院常务会议)
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以老旧小区改造和地下管网更新等城市更新工程以及事关百姓日常生活的领域,也应该是民营企业的活跃地带。
郑备副主任介绍,新型城镇化是扩大消费的“倍增器”、拉动投资的“加速器”。当前有1.7亿农民需要“城镇化”,有诸多“卡点”需要处理。国家要加大超长期特别国债对人口集中流入城市普通高中建设、医院病房改造等项目的支持力度。要“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银行中长期贷款等积极支持,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对接合作,促进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打通城际交通“断头路”“瓶颈路”,建设一批市域(郊)铁路、城际铁路和城市快速路。要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重点开展地下管网等“里子”工程建设,加快完善防洪排涝工程等体系。
刘苏社副主任介绍,目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增量建设和存量更新并重的阶段,今后一个时期,城市改造更新的任务将更重。以城市重要的“里子工程”地下管网建设改造为例,有关方面预计在未来五年需要改造的城市燃气、供排水、供热等各类管网总量将近60万公里,投资总需求约4万亿。2023-2024年,发改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发国债资金和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共超过4700亿,重点支持城市燃气、排水等地下管网改造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项目。
近年来,房地产业行业萎靡,一些相关的建筑等企业受到很大影响。不妨就此“转型”开始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业务,商机更多。
事关老百姓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领域,项目也很多,这点从就业的巨大需求中能“反向”求证。比如,李春临副主任介绍说,低空经济的无人机操作员缺口100万人、新能源汽车维修和研发缺口达103万人,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缺口约2000万人……这些,无论是对大学专业设置、职业教育和技校培训以及创办企业,无不是重大商机。
不要小看这些貌似创业领域的“小儿科”,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著名企业家就是由此而生的。著名民营企业家严介和就是“洞里淘金”。严介和原来是一名老师,1992年“下海”成立淮安市引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为了承揽政府大工程由小包工头进入国家建筑领域“正规军”,他当时承包了省会南京绕城公路几个涵洞。人家告诉他:"这个工程已是第五包了,赚不了什么钱。"严介和测算至少要亏损5万。权衡利弊之后,严介和拍板了:即使是亏损也得干,因为这是他们进入大型工程的一个难得的"涵洞"!严介和说:"不做就不做,要做就做到质量最好,做成一块金字招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亏5万不行就亏8万,亏8万不够还可以亏10万!"当时正值春节前,数九寒天,滴水成冰。但是,他们下定了决心!就这样,他们一直干到1993年大年初一凌晨才完工……这样,严介和从"涵 洞"走上了事业发展和腾飞的"正道"。现在,严介和已将将他创办的太平洋建设和苏商集团两家企业都带入了世界500强,成了“中国的稻盛和夫”。(见晋珀著《中国企业家档案(1978-2008)》P233)
三、重视科研创新,占领市场和新一轮经济周期制高点。
外贸,尤其是出口,长期以来被誉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最主要的“辕马”。正如上述李春临副主任介绍,无人机和新能源汽车以及其上下游产业链上的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人称“新三样”)都是高科技领域,在当下我国外贸领域举足轻重。2023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1.76万亿元,出口23.77万亿元。2024年前8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28.58万亿元人民币,出口16.45万亿元。其中,“新三样”出口暴增,成为我国出口的新增长点。
民营企业在我国外贸中表现强劲,占比逐年提升,从2020年的46.6%提升至2024年前8个月的55.1%。
近年来,涌现出以华为、小米、大疆为代表的优秀民营企业,他们的高科技创新能力让世人瞩目。
但是,民企在出口方面仍然面临诸多难题:一是近年来国际经贸环境的不确定,尤其是欧美等国的打压和阻挠。比如,9月13日,美国拜登政府表示,美国最终确定将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的关税税率上调100%。10月4日,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税提议获通过,最高征税45.3%。二是我们的科研和经营管理水平并不是很高,坦率地说比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相差甚远。比如我们的新能源汽车的自燃问题、续航问题、旧电池的回收问题以及自动驾驶问题等等,都很严重。我们确实要谦虚一些,不要动不动就“遥遥领先”,结果总是被打脸。昨天(10月11日),特斯拉举行“We Robot”发布会,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三款革命性产品:Cybercab(无人驾驶车)、Robovan(无人驾驶厢式货车)和Tesla Bot(特斯拉机器人),向世界展示了公司在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这些拥有自动驾驶功能的车,甚至连侧后视镜、方向盘和踏板都没有,人形机器人可以当服务员和保姆!我们真是望尘莫及。这些,都需要我们用真诚、知识和智慧,勇于面对,善于解决;我们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要开启民智,让民众有思想自由和独立思考表达的能力。同时要善于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发达成果,包括某些社会理念与制度;要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遵循国际普世价值和规则,创造友好的国际外贸环境;我们更要解答和回答约瑟夫之谜、钱学森之问和马斯克之疑,培养我们自己的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郞、盛田昭夫、稻盛和夫和乔布斯、比尔·盖次、埃隆·马斯克等,这才是知胜之道、常胜之道、久胜之道。
否则,我们的科技领域将会像国足一样,几十年“苦苦追赶”,但却又“遥遥”落后几十年。
四、法治是民营经济获得商机的根本遵循和基本保障。
现代文明社会是法治社会。上述,虽然例举了此次一揽子增量政策中民营企业家可能获得的一些商机,但最根本的还得靠法律来保障。
郑栅洁主任和郑备副主任介绍说,此次的一揽子增量政策在法治方面要做到三个“进一步”:一是进一步完善涉企法律体系。一方面,我们将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进程,从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加快修订招标投标法,着力破解地方保护,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推动修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及时支付中小企业账款。另一方面,对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的法律法规政策,加快清理进度,破除妨碍企业公平竞争的制度壁垒。二是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行政执法更多采取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方式。规范异地行政执法行为,防范选择性执法、趋利性执法。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及时对罚没收入增长异常的地方进行提醒,必要时进行督查。三是进一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我们将充分发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建好用好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强化国家、省、市、县多层级常态化交流沟通,认真倾听企业意见建议,推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从基本层面讲,上述这些政策对民营经济的帮助应该是很大的。至少让民营企业家维权“有法可依”、“告状有门”。但是,必须要务实、务实、再务实,落实、落实、再落实。必须承认,在实践层面,我们还有很多的漏洞和不足。
党的十八大进入新时代以来,就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意见、决定、政策和法规。十八大最早明确提出两个“毫不动摇”。2016年1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颁布。2017年4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34次会议。习近平强调,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要深度挖掘优秀企业家精神特质和典型案例,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示范作用,造就优秀企业家队伍。9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颁布。2同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修订,增设“权益保护”专章。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着重确认了民营企业的重要地位,指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2019年4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10月,颁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12月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发布。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5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发布。9月1日,《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施行。2021年1月,颁布实施中国首部《民法典》,强化对民营企业的平等保护。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2023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颁布。上述系列讲话精神、方针和政策近年来也在不断地落地和法律化。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开始施行。 2024年5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被列入立法工作计划。由司法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4年10月10日发布草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时间为2024年10月10日至2024年11月8日。相信在不由的将来即将公布实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新闻发布会)
“纠正一起错案胜过制定一沓文件……”2018年5月31日,著名民营企业家、物美集团创始人张文中冤案予以平反。《人民日报》评论指出:“张文中案的改判,被视为最高法院依法纠正涉产权和企业家冤错案件第一案,充分彰显了党中央依法平等保护产权、依法平等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坚定决心。”
但近年来的实际情况又有所反复,许多的讲话精神和政策方针都没有贯彻落实,甚至是背道而驰。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造成今天“经济下行”的重要原因。
以网络大V司马南和网民童润中为代表的一些人对民营企业家公开羞辱。司马南公然造谣污蔑著名民营企业家柳传志“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童润中公然叫嚣企业家就是资本家就是资产阶级。一些影响巨大的主流文艺影视作品,依然对民营企业家抱有很深的偏见。电视剧《人世间》中,民营企业家骆士宾就是个、小混混、“投机倒把”、强奸和杀人犯。电视剧《狂飙》更是“邪乎”,一个城市就高启强一个民营企业家,还是一个十足的坏蛋。一个警察、整套市党政班子、整个城市,20年都在与他斗。2021年,高启强被判处死刑,从此这个城市便拨云见日风清气正……现实中民营企业家真的就是这个形象?有的地方对民营企业家罗织罪名,先抓人后要求群众举报揭发,这显然有悖于公平公正的司法程序。有的地方利用非市场经济的方法“培养”民营企业家,比如风云一时的许家印,企业家凡是能得到的最高职位和荣誉他都得到了,现在却涉嫌严重犯罪沦为阶下囚,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他过去的“蓬勃发展”本来就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也说明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建立起符合经济规律的市场经济。用得着的时候,企业家就是“企业家、自己人”,不然就是“资本家、剥削者、黑恶者”。这样的双重标准,造成了恶劣的社会舆论和对企业家极大的伤害。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有太多的值得思考之处。对经济纠纷造成欠债企业家“老赖”的称谓,更是从官方和法律层面对企业家的羞辱。而“老赖”不能乘坐高铁飞机等公共交通,迫使他们自驾“出差”,甚至根本不能出门,更是恶化了他们的经营状况。更有社会上流传但官方一直“辟谣”的“倒查30年”,严重违反党中央要求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家过去的不规范行为”和“法不溯既往”“在新法旧法间从旧兼从轻”的基本法律原则,对民营企业造成的空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还有以河北孙xx为代表的企业家案件,更是让人扑朔迷离。如果这些错误能够纠正,冤错案件能够平反,那对于“一揽子增量政策”无异于贯彻落地和锦上添花。
“一揽子增量”政策肯定对经济发展能起到一定刺激作用。但总是这样受“刺激”,肯定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经济哪能受得了?还是要回到市场经济的正常轨道上来吧。就像人体一样,如果体质不强,总是打强心剂,肯定是不行的。还是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彻底破除“官山海”“盐铁专营”般的垄断计划经济,彻底落实民营企业的平等权,保证民营经济顺畅、稳健发展。
企业难则就业难,于是许多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主就业”。一些人“摆地摊”,更多的年轻人直播带货,涌现出李子柒、李佳琦、董宇辉、郭有才等“网红”。但是,由于其“入行”“门槛低”,难免鱼龙混杂,于是许多人批评5月份荷泽南站是“群魔乱舞”。笔者认为,这是大不应该的。毕竟法无禁止即可为,毕竟这也算他们努力生活的一种方式,总比另外一些人在家里“躺平”“啃老”式的“灵活就业”,甚至“跳楼”“跳河”强吧!
政府的“一揽子增量”政策,只是铺垫了刺激经济的一块跳板,最根本的还是要民营企业“强身健体”不断地纵身“跳龙门”!(全文完)
【作者简介】晋珀,原名常建功,昵称:企业家太史令。财经作家,企业史专家,大型专栏“新时代优秀企业家巡礼”和大型书系《中国企业家档案》总策划、总主笔和品牌创始人、总编辑。
转载文章须注明出处或经过授权,否则追责!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企业家档案
CopyRight AllRight Serviced. 京ICP备14047763号-1
北京国力基柱企业文化交流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