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朝和《史记·货殖列传》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我们以汉人(族)而自称,汉朝是我们第一个引以自豪的王朝。汉朝的强大离不开经济的繁荣,而经济的繁荣又是以商人的强盛为标志的。这些,均在《史记》及《其货殖列传》中有空前和绝后的记载。
汉朝始建于公元前202年,距今2200多年。好遥远哪!其西汉和东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公元25~220年)两个时期,前后统治达407年,占我们后世2200多年的五分之一长,是我国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代王朝。
汉朝统治者深刻汲取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惨痛教训,对秦末农民战争的残酷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铭刻于心。他们接受了老庄“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采取了“休养生息”“轻徭薄赋”“藏富于民”的政策,曹规萧随,前后相继,“不折腾”,社会繁荣和文明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永元之隆等盛世景象前后相继,空前绝后。
秦末人口锐减,西汉初建时人口仅剩1300万。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至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全国人口约有3600万;汉昭帝、汉宣帝相继息兵养民,到宣帝末年(前49年)人口已达5000万左右。现代学者认为西汉末人口最多时应有6300万,东汉人口峰值应在6500万人。当然期间也有汉武帝后期“沉徭重赋”和苛捐杂税,出现了“户口减半”的悲惨景象。这从反面印证了“无为而治”思想的伟大与重要。
西汉统治者除巩固中原外,不断开疆拓土,尤其是强化了对西域的统治。他们派出使者出使、派遣将军攻打,沟通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设立西域都护府,疆域不断扩大。两汉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戈壁,国土面积约达609万平方公里。当时的人均国土面积0.1平方公里,是我们现在0.006的16倍,为2200余年后的我们奠定了广阔和坚固的家园基础。
我们今天说的最霸气的一句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原话为“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就是出自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
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便催生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此前,我国所有的史书都是断代史,都是“简史”,都是帝王的家谱,都是“时间表”和“流水账”。唯有司马迁的《史记》,才是我国3000年的“通史”,才是摆脱了帝王家谱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人类史”,才是以各行各业全社会为中心的民族“全家福”。
《史记》是我国空前绝后的真正的史籍,其作者司马迁是空前绝后的真正的太史令。
《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我们以“汉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骄傲和自豪!
二、汉《史记·货殖列传》要点讲解
《货殖列传》是迄今为止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商人史籍,空前绝后。史以载道,《货殖列传》深刻地反映了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其许多的观点可以说是精彩绝伦。
(一)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各地风云人物不同,商品交换、商人的出现“若水之趋下”自然天成。
原文: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尽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心欲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讲解:司马迁自己的话,说神农氏以前,即人类有文字记载的文明社会之前的情况,他不知道。实际上不是说司马迁不知道,一来那是神话,或者说人类还没有进化到人类社会;二来实际上是司马迁对后面商品交换的一种的肯定。《诗经》和《尚书》之后,我们有了文字,有了文明,那么我们所知道的就是:大家的眼睛耳朵都是爱美“好色”的,都是喜欢悦耳的赏心悦目的东西;都恨不得吃天下最好的山珍海味,身体都希望安逸快乐,心里都追求有钱有势。这样的“习俗”已经老百姓很久了,大家都习惯了。虽然我们以老子的“(邻国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高论来挨家挨户地要求老百姓,但终于不能教化他们。
原文:“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讲解:所以对于统治者来说,“上善”才就是要对老百姓因势利导,他们愿意怎样就怎样,不要管他们;其次用利益来引导他们,再次用教条来教育他们,再次用法令来统一要求他们,“最下者”的统治者或者策略就是与老百姓相争利。
原文: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讲解:人们各有所好,但又不能自给自足。怎么办呢?就要各行各业互相交换。所以,人们要农民耕种取得食物,要虞人进山开采矿石,要工匠制成器具,要商人进行贸易流通货物。这难道还需要官府发布政令,征发百姓,限期会集吗?人们都凭自己的才能,竭尽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低价的货物能够高价出售,高价的货物能够低价购进。人们各自努力经营自己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就像水从高处流向低处那样,日日夜夜没有休止的时候,不用召唤便会自动前来,不用请求便会生产出来。这难道不是符合规律而得以自然发展的证明吗?
(二)礼生于有而废于无;德者,人物之谓也。
原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生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富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所以不悦。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
讲解:“礼”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差别,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但礼不是凭空而生的,礼是建立在老百姓富有的基础之上的。手中有粮,心不慌。老百姓只有家里有粮了,就知道礼节了;只有丰衣足食了,才会有荣辱道德意识,才会顾及脸面。礼仪是从富有中产生的,而在食不裹腹的状态中自然就被废弃的。马克思说:“贫穷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所以说,君子富有了,自然就会行慈善做公益;而一般的小老百姓富有了,也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水深了就会有鱼,山深则有野兽在里面活动,人富了自然就知道仁义了。民间有谚语说,家有千金,教育孩子都是有道德的,是轻易不会犯罪被斩首暴尸街头的。这可不是空言。
所谓“德”者,是人品与物品的合称。没有物质财富做基础的所谓高尚的人品,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空中楼阁,是不可能存在的。
(三)原文: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户之侯,百室之君,尚且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讲解:天下人熙熙攘攘忙忙碌碌,都是为利益而来。俗话说,无利不起早。所谓大公就是大私的最大公约数,老百姓所有人私利的汇总就是大公。所以,大私即大公,以往的大公无私、舍小家顾大家的说法是不科学的。百姓的一己之私、一家之小都顾不了,谈什么天下大公和公众大家的利益?
谁不害怕贫穷呢?有着千辆战车的国王,有万户百姓的侯爵,有妻妾成群子孙满堂的君子,都害怕贫穷。何况小小的匹夫之民?此次突发的新冠疫情大家都能看到,什么样的人不着急?当然是家里有钱的不着急。那些工薪阶层、月光族、房奴、车奴,呆不了三两个月就撑不住了,而银行那些负责催债的“第三方合作者”便成了真正的穆仁智。就是国家也不敢耗太长时间,所以,疫情一有好转,便要防疫和复工“两手抓”了。
(四)原文: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讲解:农业、手工业、商人和采矿业者,这四者,是老百姓衣食的源泉。源泉大,自然就富饶,否则就贫穷。这些货殖产业,上可以富国,下可以富家,弥足珍贵。司马迁这个观点,是对工商业者的最高定位,这在西方社会早已得到证明。
(五)原文: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伯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末业,贫者之资也。
讲解:普天之下,所有的人,贫富差距,如果相差10倍,穷人就感到自卑;百倍,则感到畏惧;千倍,就会为富人去做劳役;万倍,就会去当富人的奴仆。这是天下普遍的道理,是公理,必须让大家明白。
所以,如果你是个“穷人”想致富的话,当农民种地不如当工人从事手工业,而手工业又不如商人。辛辛苦苦在家刺绣,不如临街卖别人的刺绣品。大家都说工商业是“末业”,而末业却是穷人发家的资本哪!这应该是万世不变的真理。无论哪个时代,只要是穷人想富,就只有经商。现代社会下,只有从做销售做起。只有好的销售员,才会是致富最快的,也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老板。这才是发展的根本途径。
(六)原文:贤人深谋于廊庙,议论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之士设为名高者安归乎?归于富厚也。是以廉吏久,久更富,廉贾归富。富者,人之情性也,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讲解:那些官员士大夫们,看不起经商,自视清高。他们或手握大权居于庙堂之上,谈论谋划朝政;或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坚守信仰,隐居起来。他们这是要干啥呢?或者说他们心里究竟追求和希望什么呢?无非就是富裕么!那些清官们深深懂得,贪污受贿只能逞一时之富,只有廉洁为官才能长久。而只有长久,才能致富。所以说,清官能致富。经商也一样,只有诚实守信,公平交易,做个清廉的商人,才会最终致富。
人都是要追求富足的,这是人的天性,是不用学而都想得到的。
(七)原文: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贤者辐凑,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与王者同乐。岂所谓“素封”者邪?非也?
讲解:致富没有常态,一定要因时而变化,要穷则思变,更要居富思穷。没有哪种行业和职业是能永远富裕的,天下的货物也不是说一定要归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家族的。贤能者的财富,就像车轮的辐条一样,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而无能的败家子,财富就会土崩瓦解。
家有千金的,可能与市长分庭抗礼;家有万金者,就可以与国王一同欢乐。富有者不是官也是官,没有官府和皇上的诏书也好比得到任命一样。难道不是么?
司马迁的太史令是官,但是穷官。当他触犯汉武帝要被处以“腐刑”时,按汉朝的法律,可以用钱来赎买的。但是他没钱。这样的“素官”与穷人有什么两样呢?或者说他这样的朝廷命官,还不如富商的“素封”呢?
(八)原文: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
讲解:商人是没有度特权的平民百姓,对于政治没有危害,对于人民没有妨碍,他们通过艰苦劳作和长时间地累积财富。这简直是智者了,太精彩了!
这句话不在《货殖列传》,而出自《史记》卷70《太史公自序》。《太史公自序》解释了创作第一篇、撰写每一类人的缘由。这里可以说是司马迁对商人的最高评价,值得全社会高度重视。
(未完待续)
转载文章须注明出处或经过授权,否则追责!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企业家档案
CopyRight AllRight Serviced. 京ICP备14047763号-1
北京国力基柱企业文化交流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