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一家采写企业家档案和史记的高品质专业性机构

logo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档案·资讯 > 正文

【聚焦】战“疫”系列评论6(结束语):全面提

2020-05-09 16:40 来源: 未知 点击:

​喜出望外!真没想到,疫情防控期间今年的“五一”节还能放一周的假期!昨天(5月8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我们要继续抓紧做好各项工作,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扎实推进复工复产复学,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国内的社会生活逐步恢复正常,真的是久久为功。

痛定思痛,“疫定思疫”,要真正实现长久常态防疫和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笔者认为大众和全社会应该努力提四个素质:

一、身体素质

由于各种原因,历史上我们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一度有“东亚病夫”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大力发展经济和爱国体育运动,民众的身体素质有了极大提高。但是,也不容讳言,我们在生活幸福指数、健康指数、人均寿命、各种疾病的发生和感染率方面,仍然还有很大差距,仍然存在许多“短板”。在此前疫情暴发的初期,一些患者的死亡,除了年迈以外,就是存在一定的基础病,尤其是心脏病、心脑血管、脑梗、糖尿病等重大疾病。身体抵抗力差,自然免疫力就差,一旦遇上疫情就容易感染并恶化和死亡。

尤其是要注意的是,高血压可以说是我们的“国病”。太多的人30岁以后就患病,要长期吃药、终生吃药。在2017年11月10日的国家卫计委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阜外医院副院长蒋立新介绍,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2.7亿,包括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在内的高血压严重并发症致残和致死率高,成为我国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生命在于运动。但相对于“活蹦乱跳”的欧美甚至非洲文化而言,我们属于“好静”的民族。静以致远,是我们基本的生活信条;稍微有些头疼脑热,中医告诉我们要“卧床休息”,要“静养”。此次的全球防疫,各国状况千差万别。我们100天的全民“禁足”“静养”,确实较快地控制了疫情蔓延。而目前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确实也存在较高的死亡率。不过也可以肯定的是,疫情过后,欧美人士的疫情抗体和身体素质肯定也会有极大提高。如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或许也应该是防疫本身的一个课题。

疫情期间,所有的体育活动基本停止,几乎所有的体育场所、器材都被封闭。现在疫情基本过去,体育健身活动应该有序地开展起来,让公众尽快动起来。专业的竞技体育也罢,校园学生运动也罢,普通的群众体育活动也罢,手机测步也罢,总之,只要大家动起来,只有全民健身蔚然成风、全民身体素质免疫能力极大增强,才是真正地百毒不侵和病毒消亡的时候。

二、卫生素质

病从口入。

遗憾的是,此次的新冠疫情感染再一次犯了这个大忌。较早的病例首先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出现,市场内有人长期非法贩卖包括蝙蝠在内的野生动物,而现在的研究又基本确定蝙蝠是病毒到人的一个基本环节。

真是无法想象,蝙蝠有什么吃头?!非禽非兽,体个那么小,又是羽毛又是翅膀,能有多少肉?更何况它与老鼠有很强的生理渊源,是多种人畜共患病毒的天然宿主,能够携带数十种病毒。吃它干什么?!2003年SARS的时候就传说南方人爱吃,带毛的不吃鸡毛掸子,带腿的不吃桌椅板凳,其余的“通吃”。有说SARS来自老鼠,就是南方人有一道“三吱”的菜肴,也就是吃刚出生的小老鼠:用筷子夹的时候,老鼠“吱”一声;蘸一下料汁,再“吱”一声;吃到嘴里,“吱”一声……听着都恶心和瘆得慌,不知道为什么一些人还热衷于吃它!

这次可是要汲取教训了,千万别胡吃海塞了。

还有就是饭前便后要洗手。这个如此简易的小常识和如此简单的“小动作”,在许多人那里变成沉重的“负担”。“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倒成了许多人的生活“信条”。城里的卫生间条件还好一些,但广大的农村厕所的条件就差多了,如厕一次要带多少病菌哪!还是要勤洗手多洗手。手“干净”了,病自然就少多了。

说到手,还有一个握手礼节的问题。手拉手,才能“心连心”。所以,我们喜欢和习惯握手。特别是彼此有隔阂,或者一方需要安慰,或者需要亲近的时候,我们东方文化的习惯就是拉手、握手,“十字连心”哪!这当然比西方人的亲吻礼“卫生”多了。但特殊疫情情况下,还是不握手为好。其实,我们老祖宗以前的握拳拱手作揖也是一种礼节很好的表达方式,不妨再提倡起来。

还有公筷和分餐的问题,这牵涉到我们几千年来的饮食文化习惯。SARS后曾倡导和“流行”过一阵,但也就是“流行”,也就是一阵。理智地想想看,还是分餐好。像西餐,各用刀叉,各有食盘,举杯不碰杯,卫生节省不说,也不影响亲情和氛围。当然了,这实行起来要比饭前便后洗手要“难”得多,慢慢来吧。

最后一个是戴口罩的问题。平时状态下,不会强行要求戴口罩。但特殊的战“疫”状态下,还是应该戴的,并且是要自觉地戴。尽管有适应和习惯的问题,尽管有一些金钱和时间成本,或者还有美观和颜值的问题,但都是微乎其微的。相对于染病甚至死亡相比,那确实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的。即使仅仅是个预防,或者是个形式,也是应该的。

可令人想不通的是,疫情期间为什么就有人不戴口罩?!曾有一个视频很“火”,3月4日,广西南宁一个据说是企业董事长的中年妇女,长相、衣着、言谈都很利索,因为不戴口罩要进南湖公园,一路上对社区志愿人员冷嘲热讽,甚至大骂警察“脱了这身皮当流氓去吧!”最后被拘留10日。干什么嘛?!一只口罩几毛和一两块钱的事,而且确实有助于预防染病;即使忘记了听劝回家取也就是十几分钟的事,或者哪怕对人好言好语地说或许也能走到家里,干嘛要那样呢?引得太多的人围观,甚至被逮到拥挤的拘留所里,这样染病的几率是不是大大提升?而且一旦涉法,你这董事长还做得了么?

聪明反被聪明误。因小失大,必定追悔莫及

三、法制素质

我们现在是法治社会,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疫情防控也要依法行事。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体现了我们中央权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也暴露出一些法制和体制方面的问题。

在昨天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不护短不迁就,他指出,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短板,要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完善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切实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有哪些“短板”呢?笔者认为最明显的和需要马上纠正的,是疫情监控和上报方面的制度问题,即如何发挥“吹哨人”的作用,真正做到曲突徙薪防患于未然。

在此前的一些评论中,笔者还说过一个意思,即要温情执法、人性执法。现在,事过境迁,一些地方对疫情期间一些“违法者”都在适用法律程序。笔者想再重申一下:

对于疫情期间一些确实对执法“不恭”者:有些人家里确有大事,面临重大损失,倾家荡产;甚至家人感染隔离、不治而亡,情感崩溃;有的人千里驾车,要么到处都不让下高速,要么无论是家里单位还是租住地,到了门口看着窗口灯光可就是不让进。那时的人已经身心俱疲、无奈无助情绪失控……是否可以考虑“温情”执法?也包括上述的那位女董事长,既能使她接受教训,又能更好地发挥她创业和经营作用造福社会。

疫情突然,不期而至,出现了太多经济违约和纠纷。那些借款违约的月光族、房奴、车奴等等,可否适用一些优惠或免责的条款?可否予以酌情减轻或“免责”“特赦”处理呢?

“该打的骂几句,该骂的说几句”?这是我们法治建设的一部分,更是减轻群众损失树立政府和法治威信的有效途径。本身也是防疫的应有之义。

四、文化素质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既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以科研攻关提升防控水平和治疗能力,也需要加快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引导公众科学理性地认识疫情,以科学防护增强防疫抗疫能力,以科学素养提升全社会的“免疫力”。

包括上述我们防疫中的种种方面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这个原因。应该说,提升整个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才是预防和战胜各类疫情的根本保障。

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主要由“具有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养成科学行为”等基本要素组成。很明显,上述方面,我们现在做得还很不够,民众的素养还有很大欠缺,任重而道远!

现在,“战时状态”的抗疫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全社会都要转入持久防疫、常防常控和积极努力复工复产新阶段。这更需要我们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将人民群众的全部精力和全社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是,不知何时起,社会上掀起一些纷杂的思想波澜,对待防疫中的不同声音和人物,出现了似“大鸣、大放、大字报、大批判”的不良倾向,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汉奸、卖国贼等帽子满天飞,甚至出现了恶劣的人身攻击。这些现象不利于全社会的团结抗疫和共同发展,与党的“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相违背,更与“富强、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不容。这样的舆情环境会造成社会思想的混乱,撕裂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分化我们脱贫攻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这是我们要坚决注意和积极预防的,当然也是应该提升的文化素质的应有之义。

不知不觉,全民防疫100天过去了。我们取得了防疫的决定性成果,同时更艰巨的复工复产和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只能迎难而上,别无选择。

【聚焦战“疫”系列评论】今天已经写到第6篇,以此为结。

总有信息为你产生价值。关注“企业家档案”公众号,获取更多企业家资讯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转载文章须注明出处或经过授权,否则追责!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企业家档案

企业家史记

更多

CopyRight AllRight Serviced. 京ICP备14047763号-1

北京国力基柱企业文化交流中心 版权所有

扫二维码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