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硕果累累,我们经济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和国民的文化素质显著增强和提升,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具体到经济方面而言,完全可以说,民营企业(民企)是改革开放的基本成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民企;同样,没有民企,也没有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中民企的产生自然天成、水到渠成。
交换是经济发展中一个必然环节,做买卖是人的天性。在大机器生产和现代工业化条件下,现代企业的产生也是自然天成,水到渠成。只是由于小农经济、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和封建制度的长期压迫,我国只是到了明末清初才有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初期萌芽。但是,后来由于近代史上的外敌入侵、对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的误解和曲解乃新中国成立后对苏联模式的过分依赖和“一大二公”理想的过分追求,严重地束缚了我国商品、商业思想和现代企业经营思想的发展,我们在这方面严重落后了。
但是,商品经济是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实现它的条件存在,它就会像石缝中的小草一样,顽强成长,生生不息。这个条件,就是后来的改革开放。
我国改革开放的的基本模式,是“农村包围城市”,沿海向内陆推广。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成功,农民富裕起来了,以住房为代表的生活需求大大增加,农民的购买力大大增强。上世纪80年代初,从砖瓦、木材、玻璃、水泥、煤炭到自行车、面料、家具、收音机等需求大增。于是,许多农民中的能人便从土地生产中转移出来,开办砖瓦厂、小煤窑、造纸厂、家具厂、服装厂、皮鞋厂等等;一些原来归公社和大队所有的企业,也实行了承包经营。这些就是后来的乡镇企业和最早的私营企业,他们的老板也就是农民企业家。原来的天津市静海县大丘庄的禹作敏、山西海鑫集团董事长李海仓、万象集团的鲁冠球等等,无疑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再后来,一些农民彻底走出土地,掸去了裤腿上的泥土,穿上了西装皮鞋系上了领带,完全进入商业领域。这一时期,最典型的当属曾经的“温州八大王”。
再后来,民企由农村向城市渗透、发展。1992年,大批在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工作的知识分子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影响,纷纷主动下海创业,形成了以陈东升、田源、郭凡生、冯仑、王功权、潘石屹、易小迪等为代表“92派”;2000年前后,大量的留学生归国创业,形成了以李彦宏、张朝阳、古永锵等人为代表的“海归派”。“92派”和“海归派”的出现,大大提升了中国企业家的整体素质,促进了与国际企业家的接轨。
民营企业家是非常愿意担当的。1998年春天,我国长江、松花江、嫩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灾。抗洪过程中,民营企业家们慷慨解囊,出钱出力在所不辞。他们出现在各地电视台抗灾捐助的活动现象,你50万元,我100万元,他500万元,高举着捐助牌兴高采烈;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张祥青、陈光标、王永庆和王永在等民企同样慷慨解囊,此时他们的捐助已经不是10年前的几百万,直接就是几千万元或上亿元……
现在的民企何曾了得!且不说大型民企,单说中小型民企,他们已经成了中国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发源地。
民营企业家是买卖人,是能赚钱的人。一个家庭、一个村子,如果没有一个或几个会带领大家发家致富的聪明人,那是不可想象的。国家和民族也一样。现在,我们的民企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是已经好了,而是还需要更好!
二、民企的发展过程也是跌宕起伏,饱受争议,教训深刻。
中国的民企诞生于改革开放之中。但由于我国商品和市场发展土壤的贫瘠,整个过程也是跌宕起伏,饱受争议,教训深刻。
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国际政治风云的影响,在我国也兴起了一股以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为目的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运动,最后发展成为1983年精神污染的蔓延、八六学潮和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和北京反革命暴乱。
我们当然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但是,必须是理性的、科学的。可是,在这一斗争中,有人竟然提出民企(民营经济和非公经济)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经济基础,因为资产阶级自由化鼓吹私有化。现在当然知道了,民企和私有化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发展民营经济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但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民企真的是风声鹤唳,战战兢兢,许多人都遭受了不白之冤,民企的发展一度遭受了重大损失。
对民企的责难也时常出现。就是对那些慷慨解囊抗灾的企业家们,一些地方和职能部门也是“嫉妒羡慕恨”,将他们视作“出头鸟”难免要“打一枪”;许多民企老板死于非命,2003年竟被称为“杀猪(富)年”;一些地方借“打黑”名义,对民企进行“黑打”,将民企大量的财产“充公”。此类案件最典型的莫过于以黎强、陈明亮、彭治民案件为代表的一批重庆的民营企业家“涉黑”案件;政府假借资源整合名义,不惜牺牲民企的基本权利,此类又以山西煤老板为主要代表。
另外,在民企的经营过程中,入市难、融资难、税负重、成本高等制度和体制上的实际问题“根深蒂固”。民企的产权和人身安全也时常遭受无端伤害,比如在日常的经济纠纷中,民营企业家经常受到有罪推定的刑事制裁,被判刑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许多人担负“老赖”的骂名,连高铁、飞机这样普通的公交交通工具都限制乘坐。许多企业经营困难,欠债、破产、跑路甚至自杀也时有发生。更有舆论上的责难!2018年9月12日上午,一篇名为《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应逐渐离场》的署名文章开始在网上快速传播,其提出的“民营经济离场论”在舆论场上掀起了波澜,引起民营企业家的极大恐慌。
好在,党中央和国家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及时予以纠正。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习近平表示,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有的人发表了一些否定、怀疑民营经济的言论。比如,有的人提出所谓“民营经济离场论”,说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使命,要退出历史舞台;有的人提出所谓“新公私合营论”,把现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曲解为新一轮“公私合营”;有的人说加强企业党建和工会工作是要对民营企业进行控制,等等。这些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不符合党的大政方针。
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连用三个“没有变”和一个“不能变”为所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吃定心丸。他说:“我要再次强调,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写入了宪法、党章,这是不会变的,也是不能变的。任何否定、怀疑、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行都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都不要听、不要信!所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完全可以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
从9月12日到11月1日,民企经历了惊心动魄的50天。
三、关于民企长远发展的强烈建议
既然民企是改革开放的基本成果,那么就得让它进一步地发展和壮大。那么,新时代民企应该如何发展呢?笔者想提出以下强烈建议:
1.在全民中大造舆论,培育争当企业家的职业自豪感,在主流媒体主要版块和时段,大力宣传优秀企业家的事迹和精神。提升企业家心气,使他们愿意“出头露面”,愿意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在政治上给民企相应地位,明确民企同样是共产党的执政基地。为什么会有人提出民企离场论,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国有企业才是共产党的执政基础,这完全是个“悖论”不值一驳的。回顾古今,无论是历史上的封建社会还是如今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绝对地依靠哪种所有制企业。对于一个政权来讲,不管它是什么所有制的企业,只要能照章纳税,能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它就是一个好的企业,它的领导者就是一个好的企业家。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企的存在、发展和担当,社会还会稳定么?共产党的执政基础还会稳定么?
3.平反历史和现实中的企业家“冤情”,在舆论和观念上为企业家正名,在经济上给他们补偿。即便真的“罪犯”,此时不妨予以“大赦”。要使更多的法律成为“良法”,经济犯罪尽量采用经济手段解决,最好不要使其倾家荡产或家破人亡。要保留其“元气”,保留他为社会再次创造财富和服务社会的“元气”。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企业家创业。一切不利于企业家和谐发展,不利于保护企业家产权和正当权益的法律和行为必须毫不犹豫地予以纠正。
4.在“官本位”的文化传统下,要“政商互通”。既要允许和鼓励官员“下海”,也要鼓励“商而优则仕”让商人“上岸”。这一方面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没有障碍,现在要做的是大力拓展民企的政治发展空间,开辟他们“从政”的途径,为广大企业家全面服务社会提供各种条件。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基本内涵。
5.就企业家问题召开一个全党或全国的会议,通过一个专门的决议,对企业家的各种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解决和引导。那么,必将极大地鼓舞全国企业家为国创富的热潮,必将鼓舞全国人民为国创业的热情,同时也必将留住国内人才和吸引国外人才。那样,我们的经济转型就更有保证,经济质量就更有保证,经济总量就更能放大。一个经济大国、一个现代化强国必将很快出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将早日实现!
作者简介:常建功,字克勤,笔名晋珀,号企业家太史令,著名财经作家和企业史专家。“为企业家立事,为企业家立言,为企业家立传”是其终生追求。20年如一日,坚持采写、报道和歌颂企业家创业事迹和精神,主持《中国企业报》《企业家日报》“新时代优秀企业家巡礼”专栏,编撰出版大型系列丛书《中国企业家档案》,组织中国企业家健康发展系列高峰论坛,其近期职业梦想是撰写《中国企业家抗战史》和拍摄企业家抗战大型影视剧《基柱》,欢迎合作!联系电话、微信:13701270242
转载文章须注明出处或经过授权,否则追责!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企业家档案
CopyRight AllRight Serviced. 京ICP备14047763号-1
北京国力基柱企业文化交流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