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一家采写企业家档案和史记的高品质专业性机构

logo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档案·资讯 > 正文

【晋珀观点】从企业史看当今创业须注意的几个

2016-11-21 10:13 来源: 未知 点击:

从企业史看当今创业须注意的几个问题(一)
晋珀(常建功)
       现在是创业实现中国梦的最好时代。但我们也不容讳言,创业,失败者多,成功者少。那么当下创业须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一、“国民”矛盾。
       即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的矛盾。这一矛盾无论是清末举办实业、改革开放以来国企产权制度改革都是存在的。而且坦率地说,基本上都是国有资本对民营资本采取了赤裸裸的欺凌政策。其现实意义是,当下国有企业正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许多民营企业想入股国有企业(主要是央企)“大树底下好乘凉”。但历史的教训必须汲取,否则仍然两败俱伤。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国民共赢”的案例恐怕只有士商之父张謇的“大生”系。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期待混合所有制下当代“国民共赢”的经典案例吧!   
       案例1、官商之父盛宣怀。
       真正的官商之父,“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清朝末期,盛宣怀创办了大量的官督商办或者官办企业。比如:
当时最大的官督商办企业轮船招商局;
       1876年,他亲自到湖北荆州、宜昌一带勘查、开采煤炭和铁矿。之后几年,他相继勘探了湖北大冶煤矿、山东登州铅矿、辽宁金州铁矿、锦州煤矿等等――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资源勘探。当时,盛宣怀的身体并不好,尤其是他的腿患有严重的风湿病,疼痛难忍。但是,他宁愿爬山越坎,亲自勘探;
       接办汉阳铁厂,该厂制造的步枪“汉阳造”在此后将近100年里一直是中国陆军的主要装备。其“轨由厂出”的政策,解决了铁厂与铁轨的供应链,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
创办中国电报总公司,积极架设电报线2万公里,连接了当时中国所有的大中城市,尤其是军事上具有积极意义。庚子国变时,慈禧出逃西安。没有这些电报线,慈禧可能就逃不出北京,出去了可以也不能及时回来;
        盛宣怀最大的业绩是修建铁路。从1896年到1906年,盛宣怀共修铁路2100多公里,是之前30余年的6倍,甚至超过民国成立后二十年所修铁路的总和。
盛宣怀是非常“爱国”的,坚决抵御外资进入,尤其在修建铁路方面。贷款可以,坚决不给股份,不让其涉足经营。同样,或许盛宣怀只是官方的代理人,他自己没有什么“股份”对民资羡慕忌妒恨吧,对民资同样非常排斥,甚至赤裸裸地欺凌。
        对民商(士商)之父张謇的欺凌。张謇,江苏海门人,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状元下海经商第一人,被誉为“士商之父”。早在清末,张謇第一个认识到“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张謇创办以大生纱厂为中心的庞大的大生企业体系,将家乡南通建设成当时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
       但就是张謇这样的状元商人,仍然受到了官商盛宣怀的欺凌。盛宣怀曾信誓旦旦答应给张謇筹资,他们两人还一本正经地签订了一份《通沪纱厂合办约款》的合同,有名士郑孝胥等作证。谁知合同一签,盛宣怀觉得油水不大,就开始甩手不管。张謇写了很多封告急信,几乎字字有泪。后来张謇到沪催款,盛宣怀佯称正在筹集,并要张謇为他写字题词----状元书画还是挺畅销的并有极大的收藏价值的。张謇为他写字作画辛苦两个多月,盛宣怀拿去卖了两万多元。可到了最后,盛宣怀仍是一毛不拔,气得张謇恨不得当场跳楼。状元经商而狼狈至此,让张謇备感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尤其对官商失望至极。
       在轮船招商局对民资的欺凌。轮船招商局一度是典型的清廷最大的官督商办企业,盛宣怀功不可没。《轮船招商局章程》正是由盛宣怀草拟,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规范意义上的公司章程,其中盛宣怀提出了实行股份制、官督商办的公司理念。这在中国的企业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尤其是在长江上与外船美国旗昌洋行、英国太古洋行的斗争中,智勇双全,获得大胜。但是,士商唐廷枢是总办,也就是总经理;而盛宣怀和后来的士商徐润、郑观应等都是会办,也就是副总经理。于是,代表官府东家的盛宣怀就一直与这些职业经理人存在着矛盾。
        盛宣怀很清楚,他是官员身份,不像唐廷枢、徐润等商人在这里有自己的股份。如果招商局改制民营化,他将一无所有!因此,他千方百计要排除异己,当招商局的总办。1884年,上海爆发金融危机,徐润挪用公款炒作房地产巨亏的丑闻东窗事发,盛宣怀便趁机将他“净身扫地出门”----不仅剥夺了他的职权,而且使他股权尽失。很快,唐廷枢也被赶出招商局。盛宣怀还利用官府权势,逼迫其他股东撤股,使股权结构全面变色。自此,盛宣怀身兼督办和总办两职,既是董事长又是总经理,招商局成了官督“盛”办的企业,俨然是他们家的“私人企业”。
                       
                                                     (晚年时的盛宣怀)
       修建铁路时对民资的欺凌。盛宣怀顽固坚持所谓的“铁路国(官)有”政策。当时四川、湖南等地民间集资修铁路已经如火如荼,11月,商部颁布《铁路简明章程》,准许各省官商自集股本建造铁路干线或支线。此后,全国很快掀起了铁路商营的热潮,在湖北、湖南、四川等省份出现了全民集资,甚至出现了“倡优乞丐亦相率入股”的“壮观”景象。
       但随后,作为邮传部尚书(铁道部长)的盛宣怀发布“路权收回令”。规定,政府只还给民间资本六成现银,另四成是无息股票。也就是说,股民不仅没有任何投资收益,还承担了四成的损失风险。这对民营资本完全是“扫地出门”、“净身出户”的赤裸裸的欺凌政策!与当初对待唐廷枢、徐润、郑观应等人毫无二致。
       1911年5月14日,长沙举行万人集会以示抗议。紧接着,四川组成保路同志会,坚决反对“铁路国有”。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逮捕四川保路同志会会长蒲殿俊和副会长罗纶,枪杀数百请愿群众,下令解散保路同志会。被激怒的民众将各处电线捣毁,沿途设卡,断绝官府来往文书,并处死了前来镇压民众的清廷皇室大臣端方。民变骤生,朝廷紧急从武汉抽调新军驰援,导致武汉空虚。于是,便发生了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即是著名的辛亥革命。
      《清史稿》给盛宣怀下的最后结论是:“宣怀侵权违法,罔君欺上,涂附政策,酿成祸乱,实为误国首恶!”
盛宣怀经常自诩“为国经略”。孰料,其贪婪已经到了令人不齿的程度。他去世后,经清理,他的私有资产总额为白银1349万两。其中,仅其家乡的一处住宅就有240间,一个田庄有地3000亩,他在上海的租界内的房产价值白银1000余万两……要知道,当年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挪用海军军费也只是1000多万两哪!贪官误国,历代不绝,发人深思。
       案例2 、健力宝之父李经纬。
 
       
                                                           (李经纬泪问苍天)
       健力宝之父。
       从1984年到2002年,李经纬将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县的一个根本算不上企业的三水县酒厂,办成了一个中国饮料行业的领军企业,一个世界级的饮料企业,创造了一个我们民族的品牌“健力宝”。1984年三水县酒厂的产值为345万元。投产健力宝之后的1985年产值为1650万元,1986年为1.3亿元,1994年18亿元----10年增长521倍!而1997年更是达到50亿元----1990年代的50亿元甚至比今天的500亿元有着更多的黄金含量。
        1997年4月,健力宝被国家工商局评定第一批“中国驰名商标”。1984年,健力宝登上了奥运会的赛场上,这是迄今为止来到奥运赛场的唯一的纯正中国饮料品牌;1994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三水健力宝星”。这是全球第一颗以企业名称命名的星星。
但或许令李经纬想不到的是,他这个世界级的企业家再“牛”,在国民矛盾中,在国资民资矛盾中,在产权与经营权的斗争中,终究“斗”不过他的处级、副处级甚至科级、副科级的“东家”----政府官员!
         健力宝越做越大,李经纬要把总部迁移到省会广州,三水县政府不干了,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矛盾凸出了。于是,借着当时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县政府要卖掉健力宝。2002年1月15日,三水县政府不顾创业者李经纬们出4.5亿元的高价收购健力宝的强烈愿望,硬是把一个世界级的饮料企业以3.38亿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骗子张海!
        也就是那一天,也就在那个签约现场,就在骗子与当时的县领导们觥筹交错举杯狂欢的时候,李经纬正坐在现场的一角,一言不发,默默地流泪。此后,他泪问苍天的照片与表情就深深地铭刻在中国企业史上,无比凄惨和屈辱!
        张海从青少年的特异功能,到入职浙江国投信托有限公司,再到购买和掏空健力宝,再到在监狱里假报发明减刑出逃国外至今未归,就是个地地道道的骗子!三水县政府在“卖掉”健力宝后,几乎也是分文未得。仅仅两年之后的2004年,“健力宝”已经羸弱不堪几乎瘫痪。
        其实在健力宝被“卖掉”后的第9天,李经纬就因脑溢血已经瘫痪了!
耐人寻味的是,2004年12月7日,健力宝几近停产的时候,三水政府主持召开了全体员工大会。已经两年多没有出现、仍是“双规”待罪之身的李经纬坐着轮椅出现在大礼堂。当时有人感觉,李经纬似乎要“平反”了,健力宝又有新希望了!但很快,人们的感觉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同样耐人寻味的是,2006年12月23日,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年会在北京举行。时任健力宝集团董事长叶红汉在发言时说,公司已熬过最艰难的生死线,当年实现销售额16亿元。(请注意1997年时健力宝销售就达到50亿元!)他突然话锋一转,说到了一个几乎已被人淡忘的名字,他说,“健力宝没有死掉。我觉得主要有几个核心,一个是品牌影响力,还有一支忠诚于健力宝的经销商队伍,以及健力宝对品质的一贯坚持。这三个要素我觉得都是当年健力宝的创始者李经纬先生留下的遗产。所以这里还要感谢李经纬先生。”孰料,他说这段话的时候,四周端坐着全中国最重要的饮料公司巨头们,所有人的脸上均不动声色,仿佛他提及的是一个久远、陌生而渺小的名字,也仿佛这个人他们压根就不认识或者压根就没有存在过。
        在健力宝的大事记和功劳薄上,李经纬早已被遗忘了;但在另一个“战场”上,他却被人死死地记着----要记着让他死!早在2002年,李经纬就被“双规”了,原因是他“贪污”331.8万元为包括他在内的四位高层办理了人寿保险……
        当年10月13日,已经瘫痪在床的李经纬接到通知,因其涉嫌贪污,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根据该省检察院的提议,罢免其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资格。
       7年后的2009年9月3日,李经纬等涉嫌贪污案,在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李经纬因身体原因,法院依照相关规定,对其中止审理。
       而此时,年过古稀病入膏肓的李经纬也从未承认自己有罪。
       
            (健力宝几位高层接受审讯,李经纬因病未出席)
        2011年6月21日,李经纬因涉嫌贪污罪,被佛山市中院采取监视居住措施。当年8月29日,佛山市中院在其住院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对此案进行“公开”审理。2011年11月,佛山中院认为,李经纬身为受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在从事公务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伙同他人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其行为已构成贪污罪,根据其犯罪事实和情节,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15万元。
        判决后,李经纬家人未有上诉。晚年的李经纬卧病在床,一直保外就医。他所有的医疗费都由李宁给付----他是体操王子李宁的知己,对李宁体育品牌有知遇之恩。----“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李经纬有意无意当中又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民族品牌,真是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2013年4月22日下午2时10分许,74岁的李经纬撒手人寰。李宁基金会首先向外界发布消息并全程组织了4月26日的追悼会。那天,当地政府和健力宝公司没有一人参加追悼会,甚至没有一句话一个字!
        我们的经济学可能不怎么好,但算术还是可以的吧?三水县政府眼界狭窄,佛山市呢?广东省呢?如果说2002年的时候认识不到李经纬的价值,那么10年后的2011年呢?大家可以简单地算一下这么几笔账:一是李经纬当初要掏4.5亿元,而张海只出3.38亿元,这样就把1.2亿元搁进去了。可问题是张海“一个子儿没有”,这样,政府净赔4.5亿元;二是李经纬1997年的时候,健力宝产值就50亿元了。即使其后是零增长,到2011年总产值会是多少呢?至少700亿元了。稍有增长呢?估计应该在1000亿元了。可问题是,一直到2006年的时候,健力宝才只是可怜的16亿元,该怎么比较呢?三如果李经纬持续的话,更可贵的可能是一个纯正的民族饮料品牌的延续,甚至像当初一样移居世界饮料老大的位置了。那还会有那些什么“可乐”么?这么大的一笔账,没有人会算么?四如果李经纬可以持续的话,全国恐怕就有无数个李经纬在持续在发展了,那又会是什么样的壮观景象?!
        也许有人会说,他用331.8万元给高管办保险的事。且不说他当时是否有这个权力,就算他有错的,那么以他们和健力宝当时的状况,追缴肯定是没问题了,数倍的罚款也是“毛毛雨”了,为什么不这样呢?是不是涉及到司法理念的问题呢?也许有人会说,那如果所有的国企领导都这样“贪”该咋办呢?那么我们要说的是,如果所有的国企领导都像李经纬和禇时健等人这么能干岂不更好?!
       案例3、杨凌“牛案”。
 
            
              (杨凌金坤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振宝)
        这是笔者2005年亲自采访过的一个案例。
        杨凌金坤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曾经是陕西省一个优秀的民营企业,它的业务主要是从澳大利亚进口优质牛与本地的铜川黄牛配种,生产优质牛肉和牛奶,主要供应香港市场,生意很好。当时的国家及陕西省最高领导都曾到该公司视察。
        2004年9月1日,国有企业陕西省国有资产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陕国投)与其下属单位陕西省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陕国信)与民营企业杨凌金坤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从澳大利亚进口奶牛的《项目合作协议》,约定陕国投投资350万美元、陕国信投资2100万元人民币作为项目运作资金;而金坤公司以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作价2000万。三方并约定成立项目合作共管账户协议,约定10天内将款项注入账户。
       协议签订后,金坤公司当即前往澳大利亚组织牛源。但陕国投与陕国信的资金是在2004年10月18日才全部到位。也就是说,在《协议》签署的48天后,陕国投、陕国信的资金才到账。
而在这48天内,资金迟迟不到位。金坤公司原来预定的运牛船只好退掉,造成合作项目损失20万美元;而装船时间的推后,导致预定好的价值1140万元的700头奶牛临产,只好就地处理……项目严重亏损。
        在此种情况下,陕国投和陕国信以保护国有资产为由,将金坤告上法庭,要求赔偿1140万,并归还陕国投与陕国信的全部投资。2005年5月25日,西安市中院下发民事调解书。该法律文件明确规定:一、金坤公司于2005年6月30日前向陕国信归还占用的购牛款1140万元及收益;二、三方均同意,出售奶牛所得款项优先归还陕国投所投入的350万美元及收益,剩余款项归还陕国信投入的2100万元人民币(含第一条所述的1140万元)及收益。
        2005年7月14日,西安市中院在金坤公司对执行依据表示异议的情况下,查封了金坤公司分别在杨凌、三原等地的5000多头奶牛、肉牛、肉羊等其它所有财产,价值共约2亿元。也就是说,陕国投和陕国信国企,以1140万元的借口完全管控了金坤公司2亿元的资产。
        笔者采访这个案例的时候,金坤公司董事长汪振宝及其家人和公司高管躲在一家宾馆里,战战兢兢,根本不敢公开露面。一露面就面临被抓捕的危险。
        这是典型的“国民”合作。赚了,他有份;赔了,他无损。把亏损完全留给了民企。这就完全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基本的商业规则。
        案例4、“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息的“大生”系
 
                   
                                             (张謇)
        张謇不是张骞。大家对张骞比较熟悉,而对张謇比较陌生。因为他们的名字很接近,容易混淆。张骞是“外交官”,张謇说到底是商人。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很正常,小学历史上就有张骞的介绍,官员远远比商人重要。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而张謇(1853、5、25-1926、8、24),比张骞小2017岁,是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状元下海经商第一人,被誉为“士商之父”。
       张謇在1893年40岁的时候,受到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赞赏,蟾宫折桂,成为一代状元。但是,他已经深刻认识到,“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他说:“世人都说书生只会空谈,只会负气,我偏要做出个样子给人看看。但要办实业,难免委屈自己,低身下人,就算‘舍身喂虎’吧!”
       1895年,他下海经商,在南通创办纱厂。张謇为纱厂取名“大生”,这一厂名源自《易经》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到1899年夏天,大生纱厂才算筹足资金开了工。此后,虽历经波折,但却一步步地发展。后来,他又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开始自己种棉花。开办广生油厂、大兴(复新)面粉厂、资生冶(铁)厂、阜生蚕桑染织公司、泽生水利公司、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大生轮船公司等等。这些企业都与纱厂有产业上的关联性,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张謇又陆续投资创办银行、船栈、堆栈等十余个企业,形成了一个以纱厂为中心、实力雄厚的大生资本集团。
       书生不是简单的商人,他下海是要实业救国。张謇要在家乡创办自己的“新新世界”,实现自己一介儒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改造世界的伟大理想。张謇的精心构思是,“父教育,母实业”,靠一己之力量,把南通建成一个带有自治性质的模范城市。他经营南通建设20年,现代化的学校、图书馆、气象站、博物馆、更俗剧场、南通俱乐部、有斐旅馆、桃之花旅馆,以及女工传习所、通海实业银行、绣织局等企业及公共设施一应俱全,一幅现实中的世外桃园跃然出现。上海英文《密勒氏评论报》主笔J·B·鲍威尔(John Benjamin Powell)称之为“中国大地上的天堂”;梁启超称之为“中国最进步的城市”;鲁迅的朋友、日本人内山完造称南通是一个“理想的文化城市”。
       张謇的“大生”系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正确地处理了国民矛盾或者说是国资与民资的关系。张謇虽然也依靠官府,但坚决反对官府插手经营业务。他一律采用招股的方式,大小股东一律平等。在张謇最困难的时候,因为他是曾经蟾宫折桂大魁天下的头名状元,在社会是有地位有身份有声望的。于是,他向官府求救。1896年11月,对张謇颇有好感的两江总督兼南洋商务大臣刘坤一,将原来湖北织造局搁置在上海的一批已经锈蚀的官机中的一半20400锭给了他----作价25万两入股,作为官股。
                
                                             (大生纱厂股票存根)
       作为股份制的大生纱厂,股本中有一半是官股。不过张謇终其一生,都没有让官府的手伸到企业里来过。数十年中,官股从来只拿官利、分红,并不干涉厂务。他创办的这一商业模式是清代商业的一大进步。
       张謇的模式,对今天的人们不应该有更大的借鉴意义么?
      总结:国资与民资不是不能结合,“国民”矛盾不是不能整合,最根本的,不是谁多谁少,谁强谁弱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对市场法则的认同。只有在完善的市场体系下,只有严格按照市场规则办事,任何资本都能混合,任何矛盾都能消弥,国民都能实现双赢,企业才能生生不息,才能打造百年老店创造民族品牌。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著名财经作家,《中国企业报》“创业实现中国梦”专栏总主笔,大型系列丛书《中国企业家档案》总编辑)


转载文章须注明出处或经过授权,否则追责!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企业家档案

企业家史记

更多

CopyRight AllRight Serviced. 京ICP备14047763号-1

北京国力基柱企业文化交流中心 版权所有

扫二维码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