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一家采写企业家档案和史记的高品质专业性机构

logo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档案·资讯 > 正文

[经济时评]怎么办?!--浅议如何应对当前经济

2016-04-27 11:07 来源: 未知 点击:

        一不留神,一些久违的词汇又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效益不好,欠薪;请长假,停薪留职,下岗分流、减员增效;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生活下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出现过这样的问题。那个时候农村改革基本完成,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国营企业(国有企业)由于体制和机制原因,效益低下,经营维艰。那时候,大家在一起就经常讨论这样的话题:你们单位效益咋样?欠工资么?欠几个月?;人家谁谁谁请长假做买卖去了,或者停薪留职“孔雀东南飞”了,更有有“本事”的直接“下海”了;单位要“改革”,让我们下岗把我们裁员,说是“下岗分流”“减员增效”。那可是要减我的“员”去增他的“效”哪!;物价又涨了,各项福利没有了,我们可怎么活哪?!听说当时一家国有企业曾经发生过一个“偷窃案”。正当大家对抓住的盗贼深恶痛绝欲置其死地而后快时,却发现他是个下岗职工,偷的也只是邻居的鸡食,要给家人吃……!
       现在,我们又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听一家建筑国企的同学说,他们机关工资不欠,但基层单位欠薪多的是;有一个国有煤企,从春节到现在只发了一个月的工资--上周更发的,3000元。而且单位也鼓励员工“请长假”,甚至最好“别回来了”。据说现在整个山西的大型国有煤企,仅银行贷款就高达几千近万亿,相当于山西一年的GDP;今天又看到大型国企武钢搞“减员增效”的“改革”,8万人只能留下3万人,100个会计要有30个被裁。一个叫张玉的会计说,“离岗待退休后,自己每月只能从厂里拿到2500元……现在物价飞涨,一把白菜都要五六块钱,离岗后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了”。在同一篇新闻(《武钢四万人找出路 100个会计有30个被裁》,链接:http://business.sohu.com/20160427/n446346756.shtml)里写道,“张玉说,去年12月,武钢集团开始全面动员临近退休年龄的员工离开岗位等待退休。她所在的部门,经协商决定,为公平起见,离退休5年内的,按年龄大小‘一刀切’,年龄线设在男工55岁,女工45岁。”我们中国人传统上比较重视黑格尔系数,是啊,吃白菜都困难了,生活怎样保障?其实还有比生活质量更重要的,那就是生命质量。当我们被要求“在男工55岁,女工45岁”“一刀切”地“退休”时,我们的生命质量在哪里?
       希望有经济学家能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地告诉大家,为什么“历史会如此惊人地相似”?究竟是经济发展的周期、轮回、规律,还是我们一开始的“顶层设计”出现了问题?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怎么办?
       改革,这恐怕是每个人都能想到的最基本的“办法”。
       上世纪90年代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改革,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正是其中的内容。当然这样的改革并非是简单的你我矛盾,最后的结果是让大多数人都找到了“分流”的归宿,那就是鼓励员工自主创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等。于是,大量的个体户出现了,大量的民营企业出现了,大量的小工匠出现了……这与今天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改革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今天企业的调整结构、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下岗分流、创新创业。
        当然了,表面上看“历史惊人地相似”,仔细一看,毕竟还是有太大的不同。现在的问题,仍然是出现在大型国企和民企里。但是,尽管它们是“大型”的,但其实在国民中占比是很低的(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吸收的劳动力达全社会的90%以上),因此他们的影响是很小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尽管一些企业面临的局面很严重,并没有引起社会性的恐慌,这也正是此前不断改革而取得的结果。
       这样的改革必须继续,而且是不可逆的。那就是继续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继续鼓励大量的中小型创业不断涌现。需要注意的是,民企发展一定时间,也会发展壮大,难免有“国”“民”矛盾。不要再简单地“国进民退”“欺凌”民企,不要再盲目地“整合”民企。放手让民企发展获利,同样也承担发展的成本。山西如果不是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整合”小煤矿,今天也不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产能”,更主要的是国企从而政府不会为上负担如此巨额的债务;一定要搞好“顶层设计”,在今天的改革中,笔者有一个“杞人之忧”:我们强调环保,一味地搞能源替代,大量地使用别人的天然气等资源,大量装备也不得不与人家“配套”的。而对煤炭等资源便视而不见了,对煤炭环保技术的研究也便束之高阁,煤炭企业成了社会的包袱,他们死活似乎无关紧要了。但问题是,如果再出现与前苏联那样的关系破裂,或者出现今天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关系,我们是要冻死人还是再慌忙地重新进行煤炭环保技术的开发与研究以及相应的设备配套?果真那样,其成本恐怕不比今天简单的“替代”更节省,甚至还有国家安全的大命题包含其中。
       一切改革的成功,都是以国民的教育和创业的能力为衡量标准的。现在许多年轻人找工作,除了官场就是国企,还是原来的懒惰的老思维。全体国民只有对国企“丢掉幻想”,人人都能高质量地创业(在社会的经济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历史的相似之处才能避免。只有当充满活力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漫山遍野之日,才是我们的经济改革最终成功之时!


转载文章须注明出处或经过授权,否则追责!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企业家档案

企业家史记

更多

CopyRight AllRight Serviced. 京ICP备14047763号-1

北京国力基柱企业文化交流中心 版权所有

扫二维码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