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一家采写企业家档案和史记的高品质专业性机构

logo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论坛·视频 > 专家观点 > 正文

(晋珀)“倒霉”的司马迁

2017-11-14 15:08 来源: 未知 点击:

我国西汉时期,有一个人叫司马迁(前145-前90年),因为撰写了一部《史记》的缘故,被后人誉为伟大的史学家、历学家和文学家。他的这部《史记》被确定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后人对其的评价很高,甚至达到空前绝后的程度。西汉史学家班固赞扬他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史记》被列为中国二十五史之首,鲁迅更是评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有一篇《货殖列传》的文章,主要是记述商人发财之道,对当时及此前的诸多商人作了叙述和很高的评价。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曾高度评价司马迁说:他“以锐利的眼光,注视着社会经济方面,而写成其有名的《货殖列传》”。著名作家钱钟书说:“历史思想及于经济,是书《货殖列传》盖为创举。”民国著名教育家潘吟阁赞曰:“《货殖传》一篇,讲的是种种社会的情形,且一一说明它的原理。所写的人物,又是上起春秋,下至汉代。所写的地理,又是北至燕、代,南至儋耳。而且各人有各人的脚色,各地有各地的环境。可当游侠读,可当小说读。读中国书而未读《史记》,可算未曾读书;读《史记》而未读《货殖传》,可算未读《史记》。美哉《货殖传》!” 

然而,在笔者看来,司马迁是一个纯粹的“倒霉蛋”。他开启了一个“恶例”,造就了后世更多的“倒霉蛋”。

司马迁继承父志为太史令,但在汉代也就是个普通的史官。尽管后人对其《史记》有上述崇高的评价,但也有人觉得其道听途说、刚愎自用的成分也不少。比如有人就觉得其《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就是典型的杜撰,甚至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屈原这个人还很难说。笔者愚陋,不想深究于此,只是想说说他的“刚愎自用”。前面说过,司马迁只是一个普通的史官,但他却偏要“妄议朝政”。当汉将李陵投降匈奴遭到君臣声讨之时,唯有他替李陵开脱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看看,司马迁是何等的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他竟然能够“臆想”千里之外的战场场面。古往今来,凡是战场上战败和战死的军士,只要不投降,包括自杀的,都会被后人敬仰;而投降的,鬼知道他是不是要“曲线救国”,往往遭人唾骂。而司马迁却偏偏“逆天下之大不韪”,替李陵这一降将说请,真是自寻死路!

然后,司马迁却没有死,他“投降”了,真正地要“曲线救国”。司马迁为李陵开脱,激怒了汉武大帝,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他自愿选择了最羞辱的“腐刑”而免死。之后,他发奋著述,终成《史记》。

《史记》成,为中华文明一大幸;但司马迁遭遇腐刑,却造就了中华文人一大害!腐刑不仅仅是对人的肉体的伤害,更是对人的尊严的极大羞辱。秦汉以来,朝廷向来对文人历有不恭。焚书坑儒自不必说,单是对商鞅、李斯等人的处罚就足以说明。即使如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如果他对文人有一丝的尊重,他至少可以给司马迁更多的受罚选项。或许是他也太看不起文人了,知道中国文人是缺乏骨气的!

试想,如果司马迁当时选择了死,或许中国文明少了一部《史记》,但一定会增加更多的有骨气的文人。那样,应该从汉武帝始就对中国文人有了更多的尊重,后世文人们遭受的羞辱就会少得多。这样,反而后世的《史记》更多更真实地涌现可惜,司马迁没有这样做。如此以来,对中国文人的羞辱依然延续。而其后的第一个受害者,竟然是他的外孙杨恽!

司马迁的《史记》并非“政府行为”,尽管当时许多人知道他在写书,但也没有当事。所以,当《史记》写完后,一直由他女儿司马英收藏。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对他的思念与尊重无时不在。于是,司马英便将父亲的书作为儿子的教材。据说,杨恽儿时阅读外公的遗著,经常是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不仅深深地被外公的才华所感染,更为他的品性所浸染。然而,正因为如此,杨恽便“深受其害”。“史记”原先是汉代对包括《春秋》、《吕览》等所有史书的统称。司马迁的书当是也没有固定书名,被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正是因为杨恽将书献给朝廷,后来得以面世并被尊称为《史记》。杨恽后来也走了仕途,而且才华横溢,刚直不阿,廉洁奉公,仗义疏财,官至通侯,迁中郎将、诸吏光禄勋,位列九卿。但是,杨恽的“毛病”与司马迁几乎一模一样,他才华横溢便侍才傲物,也总爱“妄议”朝庭。后被人举报“以主上为戏,以近悖逆”,于是便被汉宣帝贬为庶民。便他仍然“不思悔改”,经常高朋满座、饮酒作乐,高谈阔论。老朋友孙会宗劝他时,他写了《报孙会宗书》一文,其中不乏又是“以主上为戏”,对汉宣帝嬉笑怒骂,与他姥爷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的风格毫无二致。后来有人借日食(天狗吃日,古人以为凶)上书,说之所以有日食,皆是因为杨恽大吃二喝的结果。于是,汉宣帝便把杨恽腰斩了!

腰斩是古代是残酷的刑罚之一,而据说杨恽是因文字狱被腰斩的第一个文人!

试想,汉宣帝如果不是对杨恽厌恶之极,如果他对文人有一丝的尊重,对杨恽也断不至此。

受到司马迁“毒害”的还有上面提到的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翦伯赞先生早年参加过“五四运动”,北伐战争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名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之一。他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为史学界所推崇和颂扬,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第一、二卷)、《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等,并主编了《中国史纲要》。但是,他也同样为人太耿直了,尤其在“文革”中,面对“四人帮”的威逼,拒不交行刘少奇所谓的反革命的问题。1968年12月18日,时年70岁的翦伯赞与夫人戴淑婉服用安眠药双双自杀,以死抗争。如果他选择不死,可能能写更多的著作。但他死了,赢得了后人更多的尊敬,对史学界的贡献更伟大!

受司马迁品质影响的何止是杨恽和翦伯赞?可以这么说,后世所有正直的史学家、文学家,无不是以他为榜样的,无不是处世方面的“弱智者”。太多的史学家死于非命,无论如何是悲剧,而且是系列悲剧!

司马迁为人“为害不浅”,其为作也“遗毒颇深”。“道听途说”“杜撰臆想”姑且不论,但就《货殖列传》而言即是如此。司马迁在此文中,空前地对商人予以高度评价,说他们“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之于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他依据道家“低流之水”的原理,赞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主张,提出商业行为“犹如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因此,他要求官府“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不要与民争利。他甚至“悖论”推导出了“富商必富德”的“混蛋逻辑”,他说,“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但古往今来,缺德的富商还少么?传统文化中悠久的“无商不奸、无奸不商”的说法,难道是空穴来风?

过去的富商要比现在来得快些(电商除外)。因为当时处于物资短缺时代,不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不需要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任何产品,只要有,就有人要,况且当时的政府采购也不少。这样,当时的商人只要聪明和勤快,短短几年就可致富甚至“暴富”,像其文中提到的陶朱公、子贡、白圭、乌氏倮、寡妇清、蜀地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师史、任氏、无盐氏等等。他们就类似于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代商人(企业家),短短的2.9年即可发展起来。第一代企业家还没有“前车之鉴”,因此也是“张扬”的,就像该文描述的,子贡骑着高头大马带着漂亮的衣帛去送礼,寡妇清在秦始皇的朝堂上与大臣们分庭抗礼;尤其是后来铸铁的商人,他们竟然“田园水池尽享射猎游玩之乐,可以比得上国君”,或者“车马成群结队,并经常游访诸侯”等等,司马迁称之为“素封”。但是,尽管司马迁也提到这些人乐善好施,但仿佛只有一个实例,那就是子贡对其老师孔子游学的赞助。其它的,要么只是在其“企业”和家族内部的“散财”,顶多算是劳资关系的一种调节。至于地区或者国家层面的天灾人祸的赞助和慈善行为,几乎没有。如果有的话,司马迁肯定会有所记录的。

那么,如果真的需要慈善,这些商人会怎样呢?别的不说,就以司马迁撰写《史记》为例吧,恐怕会让太史公寒心了!文人的著述具有一定公益性,也是要有成本的,甚至要“化缘”赞助的。司马迁虽然是受了腐刑,但他几乎是世代为官,家有累富,即使身陷牢狱也不会饿肚子。但假设,如果他真有饿肚子的那一天,他要因《史记》向褒扬的商人“化缘”会怎样呢?

陶朱公是商圣,估计是最“富德”的。但司马迁如果找到他,恐怕他会说,我是“政府官员、国家干部”,绝不是什么狗屁商人或“货殖者”;再说了,你《史记》凡130篇,写了那么多人,经过人家允许了么?像几千年的的黄帝,那可是“老干部”哪!至于陶朱公因为西施之事,毕竟是拐跑了先王爱妃,估计就更不敢让人宣传了,他更要低调了。总之,想找这位“商圣”化缘是没门的。

子贡估计会告诉司马迁,我确实是赞助了孔子,但那是我的老师,没办法呀!如果哪一天,你达到我老师的程度,或者你成了我的老师,咱们再说吧。

白圭会告诉他,我哪是什么富商呀,我哪有钱呀?你看我“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多穷呀!你还是先到别处看看吧。

宣曲任氏会说,嘘!我先“为督道仓吏”。只是在秦之败后,靠“国企”转制,投机倒把,我才“起富”的。我至少算是国企领导干部,况且要“低调”,就别宣传了吧……

那些更多的“钢铁大王”,像蜀地卓氏、程郑等等,他们更是会说,现在经济形势不好,又在进行供给侧改革,我们现在的产品都需要转型升级,不挣钱,哪有什么宣传的……

最后大家都要问司马迁一句话别的不说,就说在你的《货殖列传》或者《史记》里做宣传,能给我带来什么?我能挣多少钱……?这样,估计太史公

还化缘不到一个铜子,还没等到把《货殖》弄清楚,便被噎住了----他的生命便先不“殖”了。

生前遭受腐刑,死后不能庇护子孙,自己倾心褒扬的人还不理解,你说司马迁是不是个“倒霉蛋”?  


转载文章须注明出处或经过授权,否则追责!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企业家档案

企业家史记

更多

CopyRight AllRight Serviced. 京ICP备14047763号-1

北京国力基柱企业文化交流中心 版权所有

扫二维码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