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家采写企业家档案和史记的高品质专业性机构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心新闻 > 正文

常建功总编辑就“大文化部”改革接受记者采访

2014-11-07 10:07 来源: 未知 点击:

常建功总编辑就“大文化部”改革接受记者采访
 
 

 

 
 

       今年“两会”前夕,中心主任、总编辑常建功就“大文化部”行政体制改革接受了《中国企业报》记者范思绮的采访。相关文化发表在2013年3月5日《中国企业报》第5版《大文化部:传统媒体将迎投资机会》,以下根据采访内容整理成文:


 

       今年的行政体制改革,或者说大部制改革,是不是先从“文化”开始,目前并不好说,或者说肯定不是。因为,十八届二中全会提交的改革方案,“大文化”并不列入改革重点。当然了,文化领域的大部制改革也是大势所趋,只是中央要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其时机和力度。

文化说到底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它覆盖和渗透在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概念外延来讲,大文化的概念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互联网、旅游、文物、教育、卫生、民政等等,但我们的体制改革只能从技术层面来梳理。其实,上述的划分也是从技术层面进行的。但是,如果划分的过细过硬,或者说技术部门设立得过多过僵,各自为政甚至画地为牢,无疑是把本来互相联系的文化内容进行了“无情”地撕裂。现在的行政体现正是这个样子,大家各自为政,然内而容上的联系又使得彼此在职能上有许多交叉的地方,同时也会出现一些都不管的“真空”地带。有利的领域大家争着管,利少或没利的大家又都不管。有交叉就有部门和人员的重复设置和行政成本的增加,有“真空”就有互相推诿扯皮和效率的低下及对政府部门人员形象的损害。而实行政社、政资、政企分开,提高行政效率,这正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
实行大部制改革自然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文化内容的完整性和杜绝管理上的“真空”地带。
包括文化体制在内的全部行政体制改革,主要的还是从产业和企业的角度来运作的。因为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行政体制自然是为其服务的。而市场经济,企业是其最基本的单位。文化大部制的实行,使文化企业和产业的内含自然扩大,他们的经营范围自然扩大,更有利于文化企业间的有机互补、强强联合,用于中国文化企业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比如,现在的互联网归工信部管,而各媒体单位甚至各企业都有自己的网站,面它们又归新闻宣传部门管。这样,便出现了一些“真空”地带。近年来互联网领域的一些乱象无不与此有关。
从内容层面来讲,大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企业文化,这可能是在我们传统的文化体制概念中往往是要忽略的部分。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能否具有强大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最根本的东西,也是文化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最根本的东西。既然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单位,是体制的经济细胞,我们就不能忽略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在将来的文化大部制改革中应得给予地相应的地位。近年来,市场中的经营企业文化的种种文化企业(企业管理咨询、培训、策划等等)表面上看非常繁荣,但都是“挂靠”着许多的政府部门和协会,没有相对独立的管理部门和系统,当然也有做不大。比如,我国有企业数量可能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我们在企业文化领域没有一个卡耐基。
大文化体制改革说到底还是要有大文化的意识。如果没有大文化意识,在改革后的大部制下还是要照单全收地把原来的“小部制”的部门和人员都收进来再设置相应的“小司局”,那样的改革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CopyRight AllRight Serviced. 京ICP备11076724号-4 案编号:30045789

北京国力基柱企业文化交流中心 版权所有

PowerBy三四天网络

扫二维码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