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辰之路——攀枝花兴辰钒钛有限公司2005—200
2015-08-09 16:34 来源: 未知 点击: 次
兴辰之路
———攀枝花兴辰钒钛有限公司2005—2009年开拓奋进纪实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前排右二,时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攀枝花市委书记赵爱民(前排右三)、米易县县委书记张伟(前排右四)视察兴辰公司,与雷在荣亲切交谈
晋 珀/文 龚 巍/摄
第一次采访攀枝花兴辰钒钛有限公司董事长雷在荣和他的攀枝花兴辰钒钛有限公司(当时的公司名称是四川米易兴辰钒钛铁合金有限公司,2007年5月变更为此名)是在2005年春节前,那一年雷在荣获得了农业部第五届 “全国乡镇企业家”称号。当时笔者采写了长篇报告文学《青龙山上攀枝花》发表在2005年3月7日的《中国企业报》上,新华网攀枝花频道等许多媒体全文转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轰动。
如今,近5年过去了,雷在荣和他的公司怎么样了?特别是去年8月份之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严重地冲击着实体经济,他那“瘦小的身躯”能否经得起这样的狂风恶浪?当年鲜红的“青龙山上攀枝花”今天是否更加艳丽夺目?
一、基础篇———“科技兴企、变废为宝、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是我们的基本‘厂策’”
“这些年,我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创业,做了各方面的储备。有货币上的储备也就是原始积累,更多的是技术上的储备与创新。其实,我们一开始就是从吸收、消化别人的废旧渣料起家的,科技兴企、变废为宝、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是我们的基本‘厂策’”。
在从攀枝花市区去往位于米易县垭口镇兴辰公司厂区的路上,说起近年来的成绩和变化,雷在荣如数家珍。
雷在荣是由捡垃圾的“破烂王”到企业家的,他牢固的创业理念就是“变废为宝”。他当时捡的垃圾大量是工业垃圾。当时,攀钢每年都有8万吨的提钒废渣,一堆堆废渣就像一座座小山,稍微有风刮过,便是漫天飞渣,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不仅如此,他还听说,在废渣中有大量钒钛等稀有金属,这是资源和经济的重大浪费。雷在荣创办钒钛公司之后,攀钢每年废渣的近1/3由他来“消化”。他还从福建和辽宁大量购买废渣,为攀枝花市、大西部和全国的环境保护、资源的综合利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创业以来,兴辰公司一直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走废物综合利用之路,坚持“只要有1%的含量,就能100%的利用,创造100%的价值”的资源理念,依靠技术创新,进行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工业废渣,提炼钒、镍、钼、钴等稀有金属。目前已具备了年生产五氧化二钒3000吨、钒铁3500吨、钼铁500吨、金属镍1500吨、金属钴500吨的生产能力。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并远销美国、韩国、俄罗斯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兴辰公司利用的工业废渣主要有:含钒尾渣、国内外含钒钼镍钴的炼油催化剂废渣和生产黄磷时的副产物磷钒合金等二次资源。他们利用含钒尾渣生产V2O5(五氧化二钒)、FeV50(50钒铁)、FeV80(80钒铁);他们采用特殊的设备和独特的工艺,成功将磷钒合金中的钒、镍等稀有金属分离出来,解决了磷钒合金中稀有金属分离这一世界性难题;利用炼油催化剂废渣,生产出钒制品和钼酸、钼铁。然后对镍钴渣进行还原熔炼,生产出镍钴合金,再生产出镍板和碳酸钴。分离出来的含钒、钼、铜等稀有金属渣又进入五氧化二钒车间进行焙烧回收利用。弃渣和废水都是循环利用,是地地道道的循环经济。
公司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公司总资产从创业初期的20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4.1亿元,9年来累计实现利税5.1亿元。2008年实现工业产值3.5亿元,上缴税金2200万元。2009年1至9月实现产值2.1亿元,上缴税金1450万元。
截至今年11月份,兴辰公司“消化”
攀钢新钢钒公司的弃渣37261吨、企业抛弃的钒镍钴渣17253吨、炼油催化剂废渣3万吨,大大保护了资源和环境。
由于兴辰公司的技术超前,产品质量居于同行业领先水平,一直是供不应求的“抢手货”,直接供应江苏、福建和四川西昌的大小钢厂,其中的江苏沙钢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王明超说,“在国内市场上,我们的镍铁是最好的,电解镍提纯度达到 99.96%—99.99%,镍铁在45%—60%,并且我们的杂质都是非常低。”
发展循环经济,达标排放保护环境是应有之义。在烟尘处理方面,他们投资数千万元配备了4套水幕除尘设施、1套布袋除尘器、2套行喷吹袋式除尘器和1套多管微孔除尘器,经攀枝花市和米易县两级环保部门监测,完全达到《工业炉窑大气污染排放标准》(GB9078-1996)二级标准,完全属于达标排放。
即使对于水幕除尘外排水蒸气给人们造成水烟难辨的视觉错觉,兴辰公司也坚决按照攀枝花市人民政府(攀府发[2009]14号文)的要求,投资658万元,采用3电场45m2静电除尘器处理,完全达到“表里如一”。
在废水处理方面,兴辰公司投资432万元建成7个沉淀池、2个中和池、2个曝气塔和1个300立方米应急池的废水处理设施,经监测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
在固体废物处理方面,公司利用生产五氧化二钒产生的废渣销售给其他企业作为生产地板砖的原料;其他电炉渣及锅炉煤渣被当地居民作为建筑材料使用。所有固体废物没有对外排放。
在噪声治理方面,他们采用棉絮及海绵作隔音材料,完全达到降噪的目的。
兴辰公司严格办理所有环保手续。从2001年至今,他们共进行了4次技术改造,均作了环境影响评价书(表),均由攀枝花市环保局进行了竣工验收批复。公司办理了排污许可证、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固体废物许可证等,建立了环保管理体系,成立了专门的环保管理部门,实行了领导目标管理,把环保指标层层分解,目标和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
近年来,兴辰公司在技术创新、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取得了诸多荣誉,先后获得四川省首批最具成长型中小企业100强、四川省“小巨人”企业、四川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四川省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2007年度市级环保先进单位,“质量信誉等级评定AA级企业”,四川省质监局“四川省名牌产品”。
真金不怕火炼。近日,有一家“媒体”传真来一篇所谓的“记者调查”,威胁要对他们的环保进行“曝光”,对他们进行了无中生有的诽谤。本来对这样的要挟他们早已司空见惯,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像蛛丝一样轻轻抹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但他们没有这样做,他们请求攀枝花市委宣传部、米易县委及相关环保部门,对他们的环保工作进行了一次“拉网”式、“地毯”式的排查,结果表明,他们的烟尘、废水和固体废物完全是达标排放。至于“记者调查”的所谓举报当事人,完全是子虚乌有。
在西攀高速公路垭口段,远远望去,青龙山的苍山绿树之中,兴辰公司蓝白相间的厂区、粉红色的住宅楼倒像是一座座高级别墅。他们建厂9周年来,这里没有异味的空气、漫天的灰尘和浑浊的污水,小叶榕还是那样碧绿,攀枝花还是那样鲜红,青龙山还是那样俊美。这里四季花开,鸟语花香。为了保护厂区的小鸟,公司规定,所有的员工一律不准驱赶、捕杀小鸟,一旦发现有人掏毁鸟巢,罚款 1000—5000元。兴辰公司的厂区,完全是一个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的大花园。
二、闯关篇———“经济危机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种正常表现,关键是要认识到‘危’与‘机’的辩证关系,要‘危’中求‘机’,要在危机中调整和跨越”
“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不同阶段有高潮、有低潮,有高速发展的阶段也有危机。我们要善于利用危机,要在危机当中调整,调整整个社会的发展思路。我们公司作为一个小小的个体,不论是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现在的经济危机,我们的经营思路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看准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看准了自己的事业,也就是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我们在危机当中不会败,而且应该说将永远处于不败的趋势。仅仅提取钒钛等还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因为我们公司的最后发展思路还是钒钛磁铁矿的综合利用……”
在言必谈“危机”的今天,即使国内外许多国家领导人和著名的企业家都惴惴不安,真没想到雷在荣竟然如此地轻松自信。
在《三国演义》中有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邓小平同志将改革开放比喻为闯关。同样面对当前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每一个企业家何尝不是闯关?!
雷在荣的轻松自信,绝不仅仅是来自眼前的市场。因为自2008年8月份以来,钒钛合金行业的危机也是非常严重的。海绵钛价格从最高28万元/吨直线下滑到6万元/吨、50钒铁价格从25万元/吨降至不到10万元/吨、锐钛型钛白粉价格由1.3万元/吨跳水至8900元/吨……任何人都不难想象,产品价格大幅下滑对雷在荣意味着什么?
雷在荣所自信的是完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产业的光明前景,是他面对各种危机时期运用“待乏理论”的丰富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钒、钛、镍、钴、钼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稀有金属。钒和钛在地壳中的含量仅为0.6%和0.02%—0.03%,全世界已探明钴金属储量148万吨,中国已探明储量仅47万吨,而且它们往往混杂于其它矿物中,选取和冶炼的技术难度极高。
可以肯定地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这些稀有金属的需求量将与日俱增,它们在地壳中的含量将越来越少,雷在荣公司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丝毫不害怕市场,这正是雷在荣在经济危机面前自信与轻松的根源之一。
雷在荣不怕危机,还在于他善于利用危机“危”中寻“机”,化“危”为“机”,甚至也可以说兴辰公司正是在历次各种各样的“危机”中发展壮大的。
2000年10月雷在荣创业之始,正是亚洲金融危机肆虐之际。他投资100多万元建设兴辰冶金材料厂,亲朋好友着实为他捏了一把汗。他说:“在市场疲软的时候,各项生产经营成本都是很低的。当时租赁的垭口硫酸铜厂,年租金才8万元。租了两年我们就把它买下了;原材料全是别人的废料,真是捡‘垃圾’,非常便宜,甚至是不要钱的;还有人才储备,当时许多同行业厂家效益不好,大量裁员,许多技术人员和工人下岗,此时自然是储备人才的好时机……”
兴辰公司的做法,正是战国时期 “商圣”、越国的陶朱公范蠡“水则资车,旱则资舟”待乏原则的活学活用。
那一次,他成功了!
兴辰公司的技术创新目标是永远走在同行业前列。2004年10月和2005年11月,他们投资3000万元新建和扩建五氧化二钒生产线,这在当时是全国同行民营企业中最大的生产线。2006年8月,他们投资6000万元新建两条镍铁生产线,是当时国内第一个能全面综合提取钒、钼、镍、钴的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的一项空白。
今天,面对“二战”以来全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兴辰公司依然镇定自若,充分运用待乏原则,抓紧进行生产的规模、结构和人员的调整,为再一次的腾飞创造更好的条件。
2009年应该说是兴辰公司最困难的一年。但就在这一年,他们不仅大胆投资500万元建设了公司的技术研发中心,更是投资近亿元兴建了镍钴分离车间。镍钴分离车间上下三层楼,是公司最大的也是现代化科技水平最高的车间。公司主管技术的副总黄位森说,“镍钴分离一般用常压釜就可以,但雷总很有气魄,坚持用高压釜。虽然暂时看投资大了许多,但将来的效益也要高出许多。”用高压釜分离,别说攀枝花没有,就是全国也少有。兴辰技术咨询公司汪玉涛经理说,“镍钴分离车间能将钒、钛、镍、钼、钴5种稀有金属全部分离出来的,在全国仅他们一家,就是在全世界也是寥寥无几。”
镍钴车间投产后,能增加销售收入3—5亿元,等于新增了一个兴辰公司。
到2010年,他们至少投资2.5亿元进行新能源动力电池的工业产业化建设。
即使在危机最严重的时期,雷在荣还是将担子压在了自己瘦削的肩上,对职工他仍然实行最温和的个性化管理,在危机的“严冬”,广大员工的心是温暖的。公司从来不拖欠职工的工资和奖金。他当然也实行了“精兵简政”———市场空间大的生产线既要满负荷生产,又要大力降低生产成本;将部分停产或者半停产生产线职工集中进行镍钴车间的建设;即使个别职工的短期放假,也不影响他们的实际收入,每月仍有足够的生活费。
如今的兴辰公司厂区比5年前“大”多了。这里的大,不是面积的扩大,而是厂房的增多增高。其实,他们的厂区面积仅占地120亩。不过,他们现在是增加了建设投资,原来的平房建成了楼房,原来简陋的厂房改成了现代化的车间。现在,他们每亩地的产值就达到了400万元。雷在荣说,“过去我在厂里检查一圈工作只需要20分钟,现在要一个小时了。”
很快,他们的厂区土地面积将真正更大了。米易县已经在附近给他们规划土地1400亩,明年他们就要在新址建设新的厂区。“5年后,我们现在的厂区就成了实验工厂了。”雷在荣自豪地说。
三、奉献篇———雷在荣的“三和理论”及其实践,是党中央科学发展观在兴辰公司的最佳体现
为员工谋福、为社会谋利,是雷在荣企业管理理念的核心部分。在这一方面来说,雷在荣可算是个思想家和理论家。5年前,他为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原创和独创性地提出了朴素的“私有公用”理论。关于创业动机,他说就是要让自己、亲人、职工、朋友和全社会的人都能过上幸福生活;关于企业财产的归属,他觉得企业的财产名义上是他的,但最终完全回归社会。他甚至提到在去世后,他将把企业捐献给国家。关于家庭与企业,他认为一个成熟的企业家绝对不能做守财奴,他鼓励孩子自己创业;关于发展方向,他的目标是归根到底要与职工实现共同富裕。”
现在,他又响应党中央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提出了自己的“三和理论”,并身体力行地贯穿于家庭、企业和社会之中。
所谓“三和理论”,即家人和睦、同事和善、社会和谐。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细胞,家庭中的成员都是血浓于水的骨肉同胞,每一个人都来自家庭,离不开家庭。家庭要和睦,一是孝,二是爱。儒家学说讲究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敬爱长者是做人最起码的品德。所谓爱,就是要相爱爱人,爱护晚辈。只有家庭和睦了,每个人才能身体健康、心情顺畅,才能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于工作之中。
人们走出家庭走进单位,便进入了“同事圈”,同事之间一定要和善。所谓同事和善,一是要亲如家人,一般来讲,家人之间关系的原则也适用于同事,同事之间也有一个尊敬领导和长辈、同事之间互相仁爱的问题。“仁”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反映了人性的光辉。二是要和为贵,互相团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第二》)。三是要合作,同心协力做好各自的工作。只有大家的工作都做好了,公司的全部工作才能做好。
社会就是由家庭和单位组成的,每个人不论在何时何地都存在于社会之中,因此大家都要提倡社会和谐。其实,家人和睦了、同事和善了,社会自然也就和谐了。
雷在荣的“三和理论”与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乃至党的十七大阐述的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异曲同工。雷在荣说,这恰恰说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而职工们说,雷在荣的“三和理论”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公司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兴辰公司特色的“科学发展观”,是兴辰公司的“马克思主义”。
雷在荣的办公室是里外套间,但他很少“秘密”地呆在里面,总是尽可能地坐在外间谈事,尽可能多地增加与职工接触的机会。对待工作和员工,他永远满怀热情,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他将公司视为大家庭,所有的员工都是他的亲人。他的手机所有职工都知道;他只要回到公司,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厂里的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人都可以与他交流。无论是各级领导还是一般员工,无论是母亲给儿子、岳母给女婿、社长(驻地的生产队长)给民工找工作还是一个他不认识的员工请病假,他都亲自接待认真解决。
既来之,则安之。为了给员工创造一个非常好的环境达到同事和善的目的,雷在荣给高级管理人员在攀枝花市每人购买了200平方米的高级公寓一套,给10多位中层干部在米易县每人购买了180平方米的高档住房一套。如今,公司又投入巨资给员工盖了住宅楼。兴辰公司员工的水、电、住宿、乘车等实行全免费,他们的幸福指数是非常高的,“工作轻松愉快,收入稳步提高,生活丰富多彩”成了公司员工的顺口溜。
雷在荣和职工们是一家人。在单位,没有一个人称呼他为“雷总”,都是称他为“老大”。老大者,家中长子也。在这样和睦的大家庭中,全体员工都希望将公司建设成一个名副其实、红红火火的百年老店。公司主管技术的副总经理黄位森说,“我们公司方向正确,完全符合国家的产业和环保政策,符合市场的需求,国家经济越发展它的地位越重要。”总经理助理龚巍,公司工会主席、总经理办公室主任、人力资源部部长柴桂林,公司的生产厂长王明旺,分管设备的副厂长张严铭,供应部经理黄平和副经理唐贤国,财务经理闵超说,“我们跟老大十几年了情同手足,如今也已经是三四十岁的人了,这辈子不可能也不希望自己再找工作了。公司就是我们的家,我们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确确实实想把公司做好,真心希望公司能做成百年老店。”钒铁车间副主任易和平说,“我家有9个人在公司工作,这里就是我的家,以厂为家,企兴我荣。”镍铁车间统计饶文莒大姐说话干脆利落。她说,“我没有什么文化,我的想法就是把公司正儿八经地当成自己的家,尽最大努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雷在荣的“三和理论”不仅体现在自己的家庭和公司,他还力所能及地向全社会普及,不断向社会献爱心。2004年12月,他们向国家环保基金会捐款3万元;2005年,他们投资4万多元,用于加强米易县治安建设。投资6万多元,用于政府建设。在四川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与党同心,与群众贴心,扶贫助困”活动中,雷在荣捐款2万元。他还捐资280余万元,修建214省道到米易县国家皮划艇训练基地的“兴辰大道”。
2008年“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他们向灾区捐款10万元。
2009年7月,米易县遭受多年不遇的大雨,引发洪水泥石流灾害,他们向灾民捐款10万元。
截至目前,他们共计赞助贫困学生50余人次,累计20多万元;捐赠孤寡老人、伤残病人20余人次,累计10多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他们的各种公益捐款累计达600多万元。
2009年11月,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副省长李成云、攀枝花市委书记赵爱民及米易县委书记张伟到兴辰公司视察,对雷在荣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5年来,雷在荣获得的个人荣誉无数,他最看重的:一是2005年荣获“攀枝花市英模”以及“四川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二是2006年获“攀枝花市第二届创新人才奖”。
2009年6月,雷在荣光荣地当选为攀枝花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副主席。
在笔者采访期间,正好赶上国内和国际两个重要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世界气候大会,这两个大会都以不同的方式阐述一个重要的主题,那就是世人对气候、对环境的担忧与重视。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中,明确提出了要推进节能减排,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让我们把眼光从世界和全国的高度、从卫星观察的高度,逐渐聚焦到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垭口镇新田村这个小小的山村,雷在荣和兴辰公司的实践正是解国人之忧、排世人之难的一个典型。雷在荣的10年创业、5年发展开拓的兴辰之路就是“以‘厂策’为基础,以‘闯关’为手段,以‘奉献’为目的”,看似简单重复,实则辩证否定螺旋式上升,具有以下独特亮点:一、坚定正确的经营方向。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走科技兴企、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之路。这是他们的“厂策”和基础;二、“危”中求“机”,化“危”为“机”的胆识与谋略,把每次危机作为企业腾飞发展的契机,把每次闯关都作为企业腾飞发展的手段,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三、坚持“三和理论”在企业中的核心指导地位,充分体现人本理念、人文关怀和人性光辉,为将企业打造成百年老店奠定坚实的基础。一句话,兴辰之路,就是中华巨龙的腾飞之路、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就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衷心祝愿雷在荣和他的兴辰人独创的“兴辰之路”越走越宽广,祝愿这枝“青龙山上攀枝花”永远艳丽夺目。(原载2011年1月20日《中国企业报》)